中国古代都城(出书版)_第7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节 (第2/5页)

以千万计的僧侣、道士,也居住在都城。其中一部分便是自愿迁入的。

    都城人口中,相当一部分是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和富人,因为这里是帝王和其龙子龙孙龙眷的世界,是官的世界,兵的世界,富豪的世界,其他的人也多是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而赖以谋生。据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统计,北京内外城70.5万人口中,不事生产的八旗人口和官员、差役、兵勇等共28万人,占总人口的40%。无可数计的有权有势的人聚集都城,过着奢侈的生活,要消耗掉无数的物质财富。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基本特征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男子耕种,妇女纺织,除了盐和某些铁制生活用品和劳动工具,便没有其他商品要求了。可以说,广大农村的商品购买力是很低的。古代商业经营的绝大部分物品,只能由城市居民购买,价格昂贵的生活奢侈品更是只有城市中的权力阶层与富人才买得起。因此,在大量的漕粮、赋税、贡品输送都城的同时,各地的精美物品也源源不断流向都城,都城成了全国最大的销金窝。

    古代手工业一般分为官营和私营两种。官营手工业主要是为统治阶级的奢侈享乐,为巩固他们统治的需要而生产的,产品一般不介入商品交换的领域。由于大量的能工巧匠集中于都城,都城是全国最大的手工业中心之一,集中于此的官营手工业规模居全国之最,分工也很细。历朝设在都城的官府手工业规模都很大,分工很细致。《唐六典》载少府监和将作监管辖下的工匠有2.5万人,其中相当部分人分布在都城一带。长安城中仅供杨贵妃一人织锦刺绣的工匠就达700人,雕刻熔造又有数百人。北宋开封官营手工业作坊的工匠高达八万人,仅军器监辖下的南北作坊匠人就有8000到10000人之多,下分十个作:火药作、青窑作、猛火油作、金作、火作、大小木作、大小炉作、皮作、麻作和窑子作。南宋都城官营手工业有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等所属的上百个作坊,一二万名工匠。分工较北宋更细,少府监文思院主要是生产金、银、犀、玉等工巧之物和金采、绘素等装饰之物,下面再分为玉作、扇子作、花作、捏塑作、雕作、藤作等众多的部门。

    官府手工业的工匠都是从各地征集搜罗而来的最优秀的匠人,技艺十分精湛。唐中宗爱女安乐公主有两条少府监制的毛裙,百鸟的羽毛也织了上去,正面看是一种颜色,反面看又是一种颜色,白天看是一种颜色,夜晚看又是一种颜色,百鸟的形状都呈现在裙子上。由此可见工匠技艺的高超。

    除皇室和一定地位的官员,都城中绝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用品主要取之于私营手工业作坊。由于京城销售量大,民间工匠云集。南宋时临安有12种职业,各业共有1.2万户,每户少者有10余人,多者三四十人,合计达一二十万人。私营手工业的生产范围遍及各个部门,一般以与居民生活有关的消费品和文化用品制造较为发达。北宋开封为全国重要的毛笔、制墨、印刷业的中心,食品加工的店铺遍及全城大街小巷。此外,还有制药、磨麦、织染、酿酒、炼矾、制茶、迷信用品生产等部门。南宋临安的私营手工业有各种各样的作坊和销售商店。其中,枕冠市专造床上用品和各种帽子,衣绢市专造衣服,丝锦市专造丝织品,花果市专造妇女首饰和室内供设的假花。此外,还有珍珠市、玳瑁市、金银碾玉作、钻宝作、铺翠作、裱褙作、磨坊等等各种各样的作坊。这里的手工业工匠为了交流经验提高技艺,还组织起“七宝社”,每年二月初八都在钱塘门外霍山行祠庙会上集会。

    此外,都城中还有大量流动的个体手工业者。他们多从事修理加工等较小的行业,如修鞋补帽、洗毡淘井等。南宋临安的个体工匠行当极多,包括剪花、糊刷、做篮、穿珠,做香袋、风筝,做烟火、泥人、面具等等,每一行业都有几十人。

    都城是全国商品消费能力最强的地区,顺应这一需要,它也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之一,商业相当发达。唐长安的东市和西市为商品荟萃集中之处。从价值连城的西域珍宝到日用杂物,无所不有。东市有220行,分别出售某类商品。据来唐的日本僧人圆仁记载:会昌三年(公元843年)6月27日“夜三更,东市失火,烧东市曹门以西二十四行四千余家,官私货物、金银绢药等总烧尽”(《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可见商店和货物之多。西市有衣肆、坟典肆、药材肆、波斯邸、绢行、秤行、帛行、麸行、寄附铺等各种行业,商业活动比东市要繁盛。东西两市的店肆应不下万家,从商人员至少数万人。

    唐宋之际,都城的商品经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各种行业的商人联合组成“行”和“市”,使得长安沿河近桥或城门口的内外,出现许多新的经营日用品的“行”或“市”,逐渐形成以“行”或“市”为中心的街市。同时,酒楼和茶坊也获得发展,逐渐形成以二者为中心的街市。于是,新的行市和街市取代了旧有的封闭式的东市和西市。随着旧“市”的瓦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