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大明天下】(68) (第3/8页)
,贫者得食,病者有医,死后得葬 ,如此种种,皆为百姓安居,反观你丐帮众人啸聚成群,游手好闲,与市井泼 皮何异,不独滋生事端,为百姓守臣所恶,有何面目指摘朝廷?」 这番话丁二爷是言之有据,朱元璋是被蒙元逼得过不下去才造反的,一家 八口一次灾荒就没了一半,当了皇帝以后恨贪官的同时,真心实意的关心百姓 疾苦,在前宋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官办福利,大明朝除了前面那些政策,还有 个「居者有其屋」的美好愿望,可这「福利分房」的政策贯彻下去难度太大, 大明国祚初立,实在没那财力,不过由他一手建立的荒政体系却在子孙后代中 一直完善,即便现代社会下也有可取之处。每逢灾年,这些史书上的大明王八 蛋皇帝们便承袭祖制,都把救荒作为重要政务,连被批怠政的二位皇帝,我大 清中也不得不承认「世宗、神宗于民事略矣,而荒疏至,必赐蠲赈, 不敢违祖制也」。 闻听丁寿之言,涂大勇嗤笑一声,「丁小子真是不食人间烟火,皇帝老儿 那些旨意落到地方还有几成,恐怕天知道,而且老天爷不开眼,地面上水旱蝗 灾不断,我们这些没爹没娘的苦哈哈不聚在一起,岂不都成了路边倒卧。」 丁寿默然,老叫化说的也是实情,大明朝流年不利,二百七十六年国祚天 灾不绝,共计有一千余次,公元1500年之后,小冰河期气候影响加重,更 是「无岁不告灾伤,一灾动连数省」,凭着明朝市民阶层的兴起,城市化大发 展,都城大邑内无论是讨生活还是舍饭施粥,都要比乡野间容易生存,一逢灾 年,流民乞丐便纷纷进城乞讨,皇城东安门夹道都有被乞丐堵住的时候。 沉思片刻,丁寿又开言道:「即便如此,朝廷对受灾流民并非置之不问, 只要愿归本籍,赐田十五亩,赠耕牛稻种,安家之需足矣。」这是朝廷法度, 只要国有余力,便会监督执行,现而今还不是明后期财政匮乏,要依靠地方士 绅的「同善会」帮着救济贫民的时候。 多说一句明后期盛行的「同善会」,与官办的「养济院」不同之处在于救 济标准,养济院针对本地籍贯,无人收养的鳏寡孤独疾废之人都予救济,若是 外地流民多了也可破例,同善会执行的则是会员制度,听着很高端吧,新人入 会必须会员作保,于是一个辅助官方救济的组织就同提供钱粮的本地士绅绑在 了一起,晓得东林复社抗起税来为何一呼百应了吧,大明对年收入四十两以下 是免税的,碍不着平民百姓和小商小贩的事,可架不住吃人嘴短啊。 「乞丐做三年,神仙也不换。」涂大勇懒洋洋地伸了伸腰,「自由自在惯 了,自然不愿再受约束。」 「成群结队,招摇过市,岂不滋扰地方,祸害乡邻,令地方有司为难?」 丁寿斜睨对方道。 大明治下乞丐数量是纳入地方官政绩考评的,西班牙使者拉达说在中国城 市见不到乞丐有可能是真的,要是摊上太祖太宗的时候,地方官因为街面上有 乞丐不得收养还要挨板子。 同样英国马戛尔尼笔下看到遍地乞丐也八成不假,不说那掺了多少水的「 乾隆盛世」,就制度而言,我大清对乞丐流民的管理走的也是另一个套路—— 合法化,直接给这帮花子头封官,把乞丐纳入地方保甲,成了乞丐便世代不易 ,再没有大明朝今天是流民乞讨,改日未必不是纳粮顺民的机会,养济院也没 了明朝时的高福利待遇,与前朝赖在养济院蹭吃蹭喝不走相比,我大清进养济 院是比打板子还有效的惩治办法,清人也不再同明人一样对乞丐尚抱有怜悯之 心,按照清末徐珂之女的想法,乞丐这些社会毒瘤都该被洪水、瘟疫这些天灾 给收喽。 不过大清朝虽说执行了这制度,最早提出这办法的却是东林元老高攀龙, 这帮标榜仁义道德的读书人也许是想弥补蒙元时期被列为「臭老九」的心理创 伤,孜孜矻矻为天下人等分类,毫不客气的将乞丐列入「无耻」行列,高攀龙 便是想颁发「火烙印牌」,将乞丐纳入乡约保甲,可惜壮志未酬,这位「入云 龙」就被九千岁玩死了,遗愿只得由摘了桃子的大清圣祖仁君们一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