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者·螳螂_九什么是危机干预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九什么是危机干预 (第2/2页)

:在如何接听前妻电话的问题上,老威对我的说法表示怀疑

    “你抽什么风?”他开门见山。

    “我没抽风。”

    “那你出的这是什么主意?说吃的,都快死的人了,还吃什么吃?”

    我笑了:“她不是快死的人,死与不死,是攥在她自己手心里的,又不是癌症晚期。”

    “就算是这样,可说那些吃的喝的玩的有什么意义啊,她会觉得你不重视她的自杀!”“对,我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啊?”这一次,换成老威如坠云里。

    大概是我打肿脸充胖子的自信,把他给震慑住了。事实上,我对此完全没有把握。

    处理自杀时的紧急状况的手段,通常被称之为“危机干预”这是一门看似空洞的学问。我们可以在书店、图书馆看到这一类的书籍;如果你的英文够好,也可以去浏览国际学术网站。也就是说,我们手头可以找到的危机干预的知识。然而纵观下来,能教给你具体怎样解决自杀危机的作品,实在是一本也没有

    我一点儿也不会因此责怪那些书籍的作者,相反,我会赞成他们的敬业精神。因为,稍微有一点儿让人产生误解的知识点,就可能造成整个自杀干预的失败。

    因为人是非常复杂的动物,而自杀又是疑团重重,未经揭示的秘密。所以,书籍完全无法涵盖这种复杂多变的情况。

    人们有一个常见的误区——看起来还特别有道理——就是给自杀者打出亲情牌。

    亲情牌看似很有道理——是啊,自杀者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他会有父母,有亲人,有朋友,如果他结婚生育,那么还有子女。一旦他死了,不就等于将这些亲人弃之不顾了吗?

    所以,用亲情,特别是用来自于子女的那份亲情,似乎是个行得通的办法。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想象中那么乐观。因为你无法推测出,自杀者是不是已经深刻地考虑过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搞不好,那正是她选择自杀的诱因。

    我曾经见过一个失败得一塌糊涂的单亲mama,这个评价,是她给予自己的,而并非外人。现实中,她做得还不错,可她却总是放大孩子身上的缺点,并完全归咎于自己的教育失误。然而在金融危机并未席卷全球的时代,她不巧又失了业,这一次,问题就不单单指向教育,而要指向生计了。于是,她做了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决定,把自己辛辛苦苦积攒的几十万元,全部转账到了父母的账户上,而后服药自杀。据她的遗书显示,她似乎把女儿一直成长到18岁,甚至包括上大学的钱,都计算好了,而她的积蓄,则刚刚好,稍有富余。这是足够拿出来让女儿活下去的钱,却不足以多一份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她把女儿的未来算计得清清楚楚,连通货膨胀率都给包括进去了,然后欣然赴死。

    从那以后,我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别把自杀者当做病人!他或许非常理性,只不过思考的方式和常人有所不同罢了。而这些,则是任何书本里不曾提及的。

    另一个常见的误区,是不假思索地满足自杀者提出的条件。假如我同意李咏霖先生,答应在杨洁闹自杀的节骨眼上,去谈论复婚的事宜,那么无异于宣称:自杀有理,自杀积极!自杀可以解决像复婚这样重大的问题,那么自杀显然是一个可以沿用下去的好办法,像一切人类习惯那样,自杀会一而再,再而三即使在自杀者即将实施自杀的前夕,这样做也是没有好处的,因为你在提醒她,自杀是个好办法。假如她已经站在了楼顶,那么这一念之差,就可能造成毁灭性的结局。

    我没有时间和老威具体探讨这些细节,所以只能这样草草地解释,好在他的领悟力很强,没什么需要争论的,我们推门而入。

    “对了,”一见到李先生那心急如焚的样子,我脑子马上飞快转动起来“哦,对了,如果电话打通,那么你上来还要问她在什么位置,可不可以见面谈谈,如果她能作出回应,那我们立刻赶过去;如果她置之不理,你再说些她感兴趣的话题。”

    消灭了纷争,大家行动起来也就没什么问题了。好不容易挨到了第一个十分钟,李咏霖给杨洁的手机打了电话。

    电话是按了免提的,这样我也可以听到谈话内容。可是很不凑巧,一直到电话那头响起熟悉的提示,始终无人回应。

    我眼瞧着李咏霖的脸色越来越难看,说:“再打一个。”

    会不会接,谁也不知道。危机干预可谓瞬息万变,你永远也无法预知下一步会发生什么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