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科举路_重走科举路 第70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重走科举路 第70节 (第1/3页)

    他们万万不敢越雷池一步, 只想着西南省就是个雷池, 这个雷只要不要爆掉就算是很平稳很好的一件事了。

    然后他们赶紧离开西南省,回京升官或者是去其他地方做官, 总之把这个烫手的山芋扔掉, 不要烂在自己的手里。

    因为秉承着这样的想法, 历届的西南省巡抚都没有太大的变革, 都是周大荣周巡抚这般庸庸碌碌的官员。

    当然也有一些因为职责不当引起民愤的官员们,若他们在位时引起了西南夷某些少数民族的叛乱或者武力暴动,自然是要被皇上撤职查办,断送了前途的。

    所以, 皇上在位这么长时间以来, 以及他作为王爷跟着先帝理政以来, 从来就没有见过西南省的巡抚愿意提出季兴邦这样的改革方案。

    皇上心中十分欣慰,觉得季兴邦真的十分用心的在替他经略西南。他觉得季兴邦的这份真心赤子之心可用。

    所以他虽然觉得有一些风险,但是也一律承担了,最终还是批准了季兴邦的奏折,让他可以放开手脚的在西南省轰轰烈烈地进行他的改革。

    有了皇上的大力支持,季兴邦在西南省的改革自然推行得顺顺利利的。

    在西南省做官的官员们谁都知道季兴邦做的是有利于西南一夷各族百姓的事情,有利于与民族融合的事情,不过以前没人敢这么干罢了。

    现在主官季兴邦既然已经定了调子,还上奏朝廷之后得到了皇上的批准,大家还犹豫什么?当然是撸起袖子加油干了。

    于是在当年西南省各府的府试考试之中,便实现了这个政策。

    各府在录取秀才的时候,便保证了至少有百分之五的名额是西南夷少数民族的。

    若是那一府录取总人数较少,百分之五的比例是低于一人时,便至少得录取西南夷少数民族一人。

    若是某府录取人数较多,折算录取百分之五的比例后超过一人,则按照四舍五入的规则录取。

    比如若是某个府今年共录取三十名秀才,西南夷少数民族的比例折算后是一点五,那么便“入”,共招两人。

    若某个府今年录取秀才的人数是四十二人,按比例乘以百分之五折算后是二点一,便也“舍”了,只录取两名西南夷少数民族。

    别看西南夷少数民族的录取比例只占百分之五,这个比例看似很小,有些州府甚至只录取一名西南夷少数民族的秀才。

    但是放眼到整个西南省,便是季兴邦的这个政策出台之后,西南省在一年之内至少多了二三十名西南夷少数民族身份的秀才。

    这一年增加的西南夷少数民族中秀才的分量甚至比大景朝立国以来到如今,西南夷少数民族考中秀才的总数还要多。

    这在以往可是想都不敢想的,多少年来西南夷的少数民族中也不乏有识之士学了汉学,但是他们之中能考得上秀才的真是凤毛麟角,慢慢的学习汉学的积极性就被打消了,越来越弱,都没人努力地准备考秀才了。

    同时这些考中的秀才心中也有了些野望,因为季兴邦这个新任的西南省巡抚大人答应大家——在乡试录取举人的时候,也要从录取百分之五的西南夷少数民族,这个比例甚至是得到了皇上批准许可的。

    所有正在学汉学的西南夷少数民族秀才们听到消息之后都沸腾了,这样一来也就是说西南夷少数民族终于要实现举人零的突破了,若是自己这个秀才加把劲,说不定大景朝第一个西南夷举人就是自己。

    这可是一件能够名留青史的事情啊,自然需要认真对待,谁不希望自己的名字可以流传千古呢?

    于是无论是中秀才多年的、还是今年新考中秀才的西南夷少数民族士子们均认真的学习汉学,内卷了起来,誓要将第一个西南夷举人的身份收入囊中。

    有了这些秀才公们身体力行的带动,整个西南省的西南夷各少数民族均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学习汉学的景象,让推行这个政策的季兴邦季巡抚大人心中十分的欣慰,觉得自己这个政策没有制定错,更没有推行错。

    然而,这个制度的魔力还远不止如此。

    西南省的少数民族众多,虽然对外统称为“西南夷”,但是对内其实细分为十多个不同的少数民族。

    季兴邦只是笼统的答应给西南夷不少于百分之五的科举名额,但具体是哪一个少数民族却是没有规定的,也没有办法规定。

    他不可能在每个府都拿出十多个名额来均分给每一个少数民族,那样的话汉族人又该跳出来觉得这个制度不公平了。

    所以在西南夷各少数民族内部又掀起了激烈的竞争,他们互相之间竞争的就是那百分之五的名额。

    他们不需要考赢其他汉族的考生,与他们在科举场上去拼死拼活。他们只要在与其他西南夷各族学子的比试之中拔得头筹,那么就能获得朝廷分给西南夷的那百分之五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