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34页 (第1/2页)
他听罢王安石之言,深感须有所为,但又不知该以何人为榜样,遂问:“卿认为,唐太|宗作为君王如何?” 这位年轻的君主对于唐太|宗有着理所当然的崇拜,王安石自然听出来,他微不可察地敛目,伏身恭肃道:“陛下当效法尧舜,唐太|宗所识未远,所为不尽合法度,不足以为榜样。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繁琐,至要而不迂腐,至易而不烦难,近世之人不通圣贤之道,以为高不可攀,不懂圣贤经世立法之理,故以资质平常者为楷模。” 今人尚古,文人士大夫心中最为崇高的理想,非在汉唐,而在尧舜。 赵顼一时惶然,他尚未自信到认为自己可至尧舜境界,歉然一笑,缓解稍许的无所适从:“卿对朕要求太高了,朕自视眇小,恐难达到卿的要求,卿可在身旁辅佐朕,与朕共同完成此事。” 这番奏对延续了很久还未结束,当赵顼询问王安石“卿既言方今弊病甚深,然祖|宗守天下,而能百年太平无事,此为何故”时,王安石以时刻已晚,推辞了立即作答,而诺以奏书呈上。 天边绯霞褪去,夜幕笼罩,远在洛阳的一位文人与友散步,至城南天津桥,闻夜雾中传来声声杜鹃啼鸣,文人驻步,面露凄忧之色。 “邵先生何故郁郁不乐?”友人关怀道。 名为邵庸的文人道:“洛阳过去不曾有过杜鹃,今日始至,必有缘故。地气自南而北,说明天下不久将大乱。” 友人不解:“甚么大乱?” “不出三五年,今上将用南人为相,南人多起,国朝遭多事之秋。” 次日,王安石上《本朝百年无事劄子》,皇帝观览数遍,再度召之于前,问其治国方略,并道:“此皆朕所未尝闻,他人所学,固不及此。”又道:“卿所言已多,朕恐遗忘,望卿将奏对内容录为文字,容朕日后翻阅。” 与赵顼形成对比的,是王安石冷静不迫的态度:“陛下择术未明,不应cao之过急,倘使陛下对臣所言感到兴趣,应容臣先为陛下讲学,则臣之意,陛下悉可明白。” 赵顼认为有理,答应下来。 正事谈罢,王安石欲告退,意外听得赵顼道:“卿的夫人可是欧阳尚书之侄?” 欧阳修于去岁转刑部尚书,知亳州,目下不在京师。王安石不知他何故有此一问,回道:“是。” “闺名是否为一个‘芾’字?”赵顼再问,意味更显奇怪。 王安石拜首称是:“陛下何出此问?” 赵顼便笑了,从旁抽出一卷白绢来:“卿看,此是否为其押字?” 内侍捧过画绢,展于王安石眼前,王安石将之视去,那是幅简单的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