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逢宋代_第12页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2页 (第1/2页)

    就这样怀着几分惆怅几分失落,赵普第二次告别中书,来到距京城不算太远的邓州城。不过,他依然关注着朝廷的动向,没有将政治情缘完全了却。也倒是,赵普是典型的政治动物,愈老弥坚。离开庙堂后,没有闲情逸致,唯有韬光养晦。

    雍熙三年(986)三月,太宗皇帝经过数年的准备,兵分三路,再度发动对辽朝的进攻,期望收复幽云十六州,建立盖世功业。但军事行动持续到五月下旬,就再度惨败。宋军班师后,损兵折将不说,又引起某些臣僚的非议。对此,太宗内心充满耻辱感,需要解脱,但还不得不强打精神对臣子们做出解释,以稳定众心。太宗再度陷于困境之中。这时,他突然想起赵普此前的奏疏。

    当朝廷大军北伐期间,身在外地的赵普曾给天子连上两道奏疏,上奏中除了指出用兵殃及百姓生产生活外,又特别告诫兵久则生变的危险,提醒天子留心前代兵变的教训。到兵败班师后,赵普再次上奏,一方面恳请天子保养圣躬,另一方面建议无为而治,永罢兵革,如此则四方夷狄自会慕化归顺。最后还诚恳地表达道:为臣壮志未酬,虽年老体衰,无征伐之功,但愿意竭尽忠诚以报效天子。

    太宗阅罢三份奏言,幡然悔悟不少,特别是读到要求追究北伐失败祸首罪责的一段话,马上意识到宿臣为自己解脱的苦心。明摆着,赵普虽然赋闲外地,却仍cao心国运,主动替天子分忧。太宗深受感动,于是给赵普回复了手诏,表示同意放弃用兵的意见,又指出战败的原因都在于诸将不遵守圣命。消息传出,臣僚们也为这位老臣不屈不挠的精神感化,都称颂其忠心难得。

    显然,赵普坚忍顽强的意志,春风化雨般的努力,终于打动了多疑的天子。太宗重新审视后,发现赵普身上有很多优点,特别是化解僵局的能力无人可比,忠诚度看来也没问题,遂淡忘了以往的过节,拉近了与他的距离。

    次年二月,赵普调任山南东道节度使,改封许国公,迁至襄州(今湖北襄樊市),这表示朝廷没有忘记元勋宿旧。

    端拱元年(988)正月,朝廷要举行皇帝亲自主持的籍田大礼。赵普遂上表请求入觐,获得批准。礼仪活动期间,君臣相见,赵普激动得呜咽流涕,太宗一再抚慰,场面感人。随后,皇子陈王元僖向父皇上奏,称赞赵普是开国元勋,厚重有识,实为本朝难得的良臣,可与唐太宗身边的名臣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相比,因此请求恢复其相位。

    至此,水到渠成。籍田礼结束后,太宗传旨将平庸的李昉调出中书,任命赵普为太保兼侍中,位列首相,次相则由太宗一手提拔的状元吕蒙正接任。这一年,赵丞相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