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人_第3页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页 (第1/2页)

    在犹太大屠杀研究的更广泛的背景下,本书不应该被简单地置于一个功能主义意向论的层面。本书偏离了这种理论模式,该模式在近年的大屠杀历史学研究领域内被模糊化了,被归为另一种专门抨击犯罪者受害人旁观者坐标的研究范畴,直到最近才得到学界一定的注意。12但这本书也证明了,这些范畴的界限都是模糊不明的,它提醒我们,大屠杀过程中的每一个片段都有其独特的情景动力学(situational dynamics)。这一点并非无关紧要,因为它意味着,在每一个片段情节中,其场景中的不同演员都会做出许多特定的、独立的判断,他们对剧情的走向和结果造成了决定性的影响;我认为,在这方面,还有更多深入的研究能证明耶德瓦布内的悲剧并不是个案。因此,我们至少可以设想,如果那些演员当时做出了不一样的抉择,那么更多的欧洲犹太人就有可能在战争中幸存。

    然而,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层面上,本书却是一本很典型的关于大屠杀的书。因为不像有关其他问题的历史研究,关于大屠杀,我的结论是开放式的。换言之,读者在结束阅读时,恐怕不会得到知识获取上的满足感;我在完成写作时,也同样没有这种感觉。写到最后一页的时候,我无法对自己说出嗯,我现在能理解了这样的话,我想我的读者也不会。

    当然,在写书的过程中,你必须做出阐述和分析,就好像你有可能理解一样,还要在书中囊括一些一般性的、解释性的史料内容。但我认为,在故事的结尾我们必须提出疑问;这样如何?那样如何?;这是深入这个题材之骨髓的特质。同样,在直面大屠杀时,能缓解我们的不安和痛苦的唯一方法,就是不断提出这些似乎永无穷尽的问题,如此我们才能继续寻求答案。因此,大屠杀实则是人类从其经验中吸取教训的一个起点,而绝非终点。我们永远也不会理解大屠杀为何会发生,但我们必须明白,它的前因后果牵动着历史。在这个意义上,大屠杀已然成了一起揭示现代情感的功能性事件,也将永远是反映人之境况的重要议题。

    * * *

    注释

    1.海达科瓦莉(Heda Margolius Kovaacute;ly,19192010),捷克作家、译者,出生于布拉格。1944年与父母一同遭纳粹逮捕、关押进奥斯维辛集中营,她的父母被送入了毒气室,而她则被转送往他处做苦工。科瓦莉著有回忆录《在一颗残酷的六芒星下:19411968年在布拉格的生活》(Under A Cruel Star ndash; A Life in Prague1941ndash;1968)等。;译者注(后文中所有页下注皆为译者注,不再另做说明。)

    事件梗概

    1949年1月8日,在耶德瓦布内,一个距离沃姆扎(?om?a)后者位于波兰历史悠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