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如意门闯六零年代_第73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73节 (第1/3页)

    当文岚第一次踏进旧金山的唐人街时,文岚等人赫然发现,那些跟想象得完全不一样,跟文岚在后世看到的那些亭台楼阁更是有着天渊之别。

    除了游客的餐厅外,除了少数几个标志性建筑,整个唐人街里面的建筑都非常破旧。

    污迹斑驳的外墙,青苔爬满了阶梯,昏暗狭小的空间里蜗居着数不清的华人。

    衣服淅淅沥沥地挂在外面,破破烂烂的拖把悬挂在空中,看着就觉得非常寒酸。

    很多人,一家大小,龟缩在很小的房间里面。冰箱是有的,可惜早已坏了,只能拿来当收纳室。到了晚上,女主人做好饭菜,就打开床边的折桌,一家人或站或做吃完了晚餐。

    昏黄的灯光下,狭窄的隔板上,放着每个华人家庭都有的东西——砧板。

    砧板,几乎都是厚达近十厘米的木块,像是从什么树根上砍下来的,看起来非常厚重。可惜,经过经年累月与菜刀的厮杀,早已是遍体鳞伤。经常与菜刀接触的地方,已经凹出一条非常明显的坑沟。部分中餐厅的砧板,更是成了一个明显的三级凹字形阶梯,中间一大片日复一日地被垫着切菜,早已磨成了薄片。

    偶遇的梁伯听说文岚会说粤语,刚从国内出来,开心得像个五六岁的小孩子。

    他一直缠着文岚问长问短,试图从文岚的话语中,寻找蛛丝马迹,逐一还原那个久藏在记忆中的家。

    梁伯非常热情,坚持要请文岚一行人进屋坐坐。

    一踏进梁伯的家,文岚恍惚间有种无意间闯进某户乡下人家的错觉。

    梁伯一个人住,狭小的屋子里堆满了与华国相关的物品。

    墙壁上贴着领袖画像,挂着传统的黄历,贴着旧式美女挂历和一排家人的小幅照片。一旁的小桌上,供奉着关公像。靠近饭桌一侧的墙壁上,贴着关于移民的新闻剪报,最显著的一张上面写着一行大字“白宫称无法帮助侨眷团聚”。

    最特别的是,在暖水瓶旁边的墙壁上,贴着一张华国全国地图和一幅白色的手绘地图。

    文岚凑过去细看,才发现这是一幅描绘在餐巾纸上的广州旧城区街道地图。

    梁伯见文岚一直盯着那张地图看个不休,不好意思地解释说:“我读书少,找不到家那边的地图。这副是照着朋友带过来的国内地图,自己用铅笔描了之后再绘制的。”

    原来,梁伯来自开平,为了养家糊口,1935年跟着乡里人到了米国打工。洗衣店、做坟场工(专上晚上11点到凌晨7点的工厂班)、中餐厅后厨,各种苦活累活都干过。积攒一点钱,就寄回家乡,养活父母妻儿。

    梁伯摸着一个少年的照片,眼眶泛红:“46年,我回过一次家,第一次见到我的儿子。你不知道,那个年代的日子真的很难熬,为了挣一口饭吃,我老婆怀着4个月的身孕,我就离开了家。46年春节,我才第一次见到我的儿子,第一次亲手抱抱他。我在家里呆了一个多月,唉,早知道是这样,我就不出来了。这么多年了,我再也回不去了。”

    这是一个华人备受歧视的年代。

    这是一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

    很多资讯,除了偶尔在报纸上看到的报道外,就只能靠口耳相传。

    所以,他们没有途径了解回国的信息,是非常正常的。

    文岚看着梁伯布满老茧的手,甚是不忍,于是在白纸写下香港华侨旅行社的地址,同时附上驻港相关机构的联系方式。

    文岚告诉惊喜难辨的梁伯:“国内现在很多政策正在调整,以前只能接待友邦和那种老朋友们的华侨旅行现在也可以接待外国游客,但主要还是华人探亲团。虽然手续比较复杂,回到国内后也需要按照指定的线路旅游,停留的时间和地点都限制得比较严格,但,总能回家看看。也许,再过几年,相关政策会更加放松,到时候大家都可以到华国旅游探亲了。”

    梁伯摸着写着具体联系方式的纸片,就如看到了救命符一样,两眼直发亮。

    “没问题,那些都没有问题,就算再麻烦,就算花费再多的钱,我都愿意。”

    文岚看着闻讯而来的其他老华人和老华侨,安慰大家说:“我们有熟人在香港,不如这样吧,我先帮忙联系一下,如果有进一步的消息,我再让人过来告诉大家。”

    “那太好了,谢谢你啊!我做梦都想回家看一眼,哪怕是闻一闻家乡的气味也好。”一位颤颤巍巍的老婆婆,伸手直抹眼泪。

    “就是,就是,我们都盼着有机会回去看一眼。”

    夹杂在人群中的梁伯,点头如捣蒜。

    看着聚在一起喜笑颜开的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