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如意门闯六零年代_第65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5节 (第3/4页)


    建筑的特色,环境的穷苦,也让眷村里面居民感情融洽。以前的人,生活大多数都非常穷苦,所以都特别珍惜食物。因为每户人家都住得很近,所以大家感情都很好,也常常去邻居家吃饭。村里的人来自五湖四海,擅长的菜式合配料完全不同。渐渐地,大家互相提供自己独门的拿手菜肴,切磋厨艺,推出有特色的菜给邻居吃。后来,大家互相借鉴,慢慢就开发出了许多特色的眷村菜品,著名的卤菜系列便是其中之一。

    村里的开着众多的小餐馆,厨师们每次有机会到外面的餐馆用餐,如果吃到较好的菜肴,会细心观察菜的材料以及研究烹饪的方法。然后,回到村里,再尝试把那些菜式与他们本身的熟悉的食物,进行产品结合以及改良。

    比卤菜更出名的便是,眷村牛rou面。其实以前本省人本来不吃牛rou,因为对他们来说,牛是耕田的伙伴,台湾有专门的牛的疗养院,为牛养老送终。而且,宝岛不生产小麦,面粉要从外面运过来要渡过台湾海峡,那是非常奢侈的,所以本省人不会用这么贵的食材拿来做面条。

    但1949年以后,情况大不相同。大量外省人过来定居,此时又获得了大量米国援助的来自北美大陆大量的滞销面粉。没想到,这正好解决了外省人饮食不习惯的问题。习惯面食的北方人,把思乡融入了面条美食之中。从此,牛rou面到处都是,就连最偏僻的乡镇都可以找的到牛rou面的身影。

    现在,文岚看到的便是在一间写着牛rou面招牌的铺子外面,坐着几个肢体不全的老兵。

    一个右脚空荡荡的干瘦老汉,夹杂着湖南腔的发音,打着拍子哼唱有家不能归的哀伤曲调,唱着唱着早已老泪纵横。

    年纪不一的一群男女老少,围坐一旁,打着拍子,为他们助唱。

    “……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

    我好比浅水龙被困沙滩,

    我好比弹打雁失群飞散,

    我好比离山虎落在平川!

    思老母不由儿肝肠痛断,

    想老娘不由人泪珠不干……”

    唱腔丝丝扣入,动人心弦。

    余音悠长,颤音凄苦。

    在华国人的心目中,清明时节,没有祖坟可以上的地方,就不叫家乡。

    那是怎样一种悲哀和酸楚啊。

    作者有话要说:  “笼中鸟”是《四郎探母》里面的唱段。

    ☆、魂牵故里

    越过有票友唱戏的牛rou面店,再往前开了两分钟,便到了金毓易表叔公家里。

    听敏叔的介绍,金毓易表叔公因为是军官,所以住在陆军军官这片区。

    1957年,金秉枋舅舅外出看厂房的时候,偶遇金毓易,才知道他也到了宝岛。

    金毓易的母亲在1941年12月8日陪着身怀六甲的大嫂外出购物,不料,却遇到了日军。在佣人的陪同下,两人匆忙往回赶。不想,迎面遇到sao乱的民众。也不知道是哪边先动了手,总之,金毓易的母亲中弹不治身亡,金毓易的大嫂受伤早产生下一个女儿后也撒手人寰。气愤不过的金毓易,转身不听劝阻,才16岁的他依然参加抗日队伍,坚持要用武器为家人讨回公道。

    这一参军,便在部队里面一直待到了现在。在1949年2月,金毓易接到命令后,给家里写了封信,说是要准备南下,暂时书信不便,待确定后再写信回家。这一南下,便走到了极南,穿过海峡,到了宝岛中部。

    从此,对于金家人来说,金毓易便是音讯全无,不知生死。

    对于金毓易来说,家,就是那叠家书寄托的地方。睡不着的晚上,金毓易捧着珍藏的书信,翻来覆去地看,把每封信都背得滚瓜烂熟,把信纸都摸得花了边。

    一年,回不了家。

    两年,依旧回不了家。

    三年,仍然没有回家的希望。

    身边的不少战友,娶妻生子,安家落户,开始寻找生活中的小确幸。

    没了念想的金毓易认识了一个让他心动的本地女孩,娶了那个当地小农场主家的张姓独生女。

    为了结婚,金毓易同意了女方家长的要求,以后的儿子采用新式复姓,改姓“金张”。女方父母同意死后,家中所有的资产,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