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集 (第1/5页)
1、崇安南城门 日 天刚朦朦亮,城门旁除个别早餐店及进城卖菜菜农外,冷冷清清。此时,赵抃和毛彦志骑着两匹马,随后跟着一辆载着赵抃家眷马车缓缓地驶出了城门朝南方而去…… (字幕打出)庆历三年(1043) 崇安县南城门 (旁白):“一道圣旨,三十六岁赵抃从崇安知县被调到宜州(今广西宜山)任通判。于是,赵抃携带家眷悄悄地离开了崇安县前往宜州赴任……” 2、路上 日 赵抃与毛彦志并排骑着马由远而近走过来,载着赵抃家眷的马车紧跟而上,车后扬起了一阵阵尘土…… 毛彦志不解地问:“抃兄,我们为什么要提前一天,悄悄离开前往宜州赴任?” 赵抃解释道:“为官一任当造福百姓,我们离开百姓万人空港欢送。彦志啊,我们别麻烦崇安百姓了!” 毛彦志重重地点着头:“抃兄,真是爱民如子啊!” 赵抃:“公兼而有之,不几于全乎!”说着,他两腿一夹马儿飞奔往前而去…… 毛彦志一鞭,马儿紧跟而上,马车也随急紧跟,公路上扬起一串长长的尘土…… 3、龙江边 日 青山绿水,山峰秀气,一条滚滚江水缓缓而下,两岸石林错落,瓦蓝天映衬在江水里一片澄碧…… 赵抃一行来到江边,他和毛彦志下得马来,夫人带着儿子也下了马车,赵拊、赵扬背着琴带着鹤走过来,众人一起来到江边捧水洗尘…… 毛彦志道:“抃兄,我们已经进入宜州境内了……” 赵抃点点头:“这条江就叫柳江,这里是柳江的上游叫龙江。” 夫人望着一片郁郁葱葱的稻田道:“老爷,你看宜州这片稻田,长势喜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宜州今年的收成一定不错。” 赵抃点点头,若有所思地说:“真是光阴如箭,离家转眼已经十年了……” “是啊, 儿,?儿,奶奶都没有见过。”夫人道。 赵抃感慨道:“也不知娘亲身体是否康健?大哥,二哥他们都好?今年收成如何?” 夫人连连点头,道:“老爷,虽然有时收到家书,总是叮咛关切之音,平安相慰之言。可这些都无法抚平老爷对娘的牵挂之情,思亲之苦。”夫人理解丈夫的思娘之情,便说:“老爷,我看不如将娘亲接来宜州……” “知我者,夫人矣!”赵抃不能再等待了!他转身对毛彦志道:“彦志,到宜州后稍作安顿,你立马赶回衢州,小心迎护姥娘来宜州。” 毛彦志重重地点点头:“放心吧,我一定小心护送。” “拜托您了!”赵抃感激道。 (旁白):“赵抃一行到宜州后,稍作安顿,毛彦志即刻动身赶回衢州,迎护小徐氏去了……” 4、常平仓 日 正值青黄不接之时,赵抃带着属下对州府的常平仓检察储粮情况…… 常平官打开粮仓,一股浓重霉味扑鼻而来。赵抃随手抓起一把稻谷,放手心稍用力搓了搓,几粒谷子即碾碎呈粉末状,赵抃细看了片刻,便问道:“这些稻谷何时入库的?” 常平官晓得遇上懂行的官员,便如实相告:“回大人,都是四年前入的库。” “四年前?”赵抃追问了一句。 “是的,”常平官点着头说:“尽管年年翻晒,但此地暖湿多雨,早已成陈谷了。” 赵抃默默地点了点头。 5、府衙 日 赵抃回州府急找知州商议…… 赵抃道:“常平仓稻谷入仓四载,早已陈霉,须换新谷。” 知州相告说:“朝廷规定,常平仓粮食存放三年后即作耗处理,去年本该更换,可州府无钱贱买新谷,只好耽搁下来。” “今岁如何是好?”赵抃若有所思问道。 知州无奈地说:“州府钱库空虚咋办?” 赵抃道:“如此拖下去,常平仓粮食报废不说,后患不小呀。” 知州默默地点着头。 赵抃建议道:“去岁受灾,如今正是青黄不接之时,部分乡民开始借贷购粮。不如本州向朝廷上报,开仓赈灾,置换稻谷,可否?” “如何置换?”知州一脸惘然地问道。 赵抃道:“如今本府将粮食借于缺粮农户,等新谷收齐后加一成归还常平仓。” 知州听后点点头,但又提出了顾虑:“办法好虽好,可农户到时不还如何是好?” 赵抃胸有成竹地说:“农户借高利贷需按一至两倍归还,衙门只加一成,更为实惠。再五户借粮户之间相互担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