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1节 (第3/3页)
一位老先生了,头发都已经白了,脸上的皱纹也回不去了。 “臣在盛京待了十几年,那个地方虽然是世人常说的苦寒之地,但并没有那么艰苦,也就是冬日要比京城这边冷一些,可却不失为一个好地方,那里虽然封禁了,可还是有很多的汉人,不比旗人少,也有商人,也有工匠,跟大清的其他地方没什么不同,而且那个地方山林多,荒地也多,好多人都想着过去开荒种地,贝勒爷若是去了,就会知道盛京的好了,天高地厚,甚是辽阔。” 戴梓来这一趟也没别的意思,他曾经也觉得盛京这个地方各种不好,但等到回了京城以后又时时想念,想念那里的山山水水,也想念那里淳朴厚道的人。 若是旁的皇子阿哥去了盛京,或许会不适应,或许会心灰意冷,但换作是十四贝勒,他倒觉得那是飞鸟入林,游鱼入海。 第50章 胤祯和福晋是在过完年才离开的,康熙四十五年的二月份,春日来临,天气渐暖,倒也不至于越往北走越冷。 京城这边儿好多人几乎是贪弹冠相庆,钮钴禄家的阿灵阿甚至是在春风楼大摆宴席,然后就被老十给揍了。 当外甥的打舅舅,这放在哪儿都是稀罕事儿,更别说老十以前跟阿灵阿的交情还不错了。 起初是老十先动的手,但阿灵阿也不是站着不还手的人,两个人扭打成了一团,身上、脸上全都有伤,想瞒都瞒不住。 但是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康熙就当是没看见,管都没有管,阿灵阿是混账,老十打也就打了,再说这是两个人打架,就算是他来评,那也是各打五十大板,没人跑到他这里来申冤,这事也就翻篇儿了。 从京城到盛京,胤祯这一路走得很慢,他不慌着赶路,晚上一定要有落脚地,每天要走的行程都是规划好的,若是碰到喜欢的城镇,还会停留上几日。 胤祯只是在游山玩水,琉璃就不一样了,往日她在京城,根本就没什么机会出京,也就没机会四处查看她的这些产业。 路上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虽好,但生意更重要,好不容易来一趟,这些个商铺、酒楼,该见的人要见,该翻的帐要翻,该改的地方要改。 整个人忙得不得了。 明明多半个月就能走完的行程,两个人硬是走了两个多月,二月份出发,到达盛京的时候,已经是五月初了。 让胤祯没想到的是,福晋在这儿居然还会有产业,而且从年前他接到圣旨开始,福晋就已经安排人在这修宅子了。 盛京的贝勒府跟京城的贝勒府面积是差不多的,里面的演武场也几乎是复制了京城那边儿的,甚至连院落都是如此。 只可惜没有牡丹园。 五月的盛京可一点都不冷,这里虽然比不上京城繁华,可该有的东西都有,他在京城是被发配的,但是到了这盛京,却成了顶顶尊贵的人。 到盛京的头几天,几乎什么事儿都没做,时间全都用来接!接待那些有头有脸的旗人了。 在这个地界,汉人同样有很多,几乎和旗人的数量差不多,而且来这里的汉人大多都是为了开荒种地的,还有一部分的商人和工匠,社会地位都不高,不像南边儿,有汉人官员,就算是普通的汉人,也可以去参加科举。 不像这边儿,哪儿有什么科举。 大清对这一带实施了封禁,汉人是不允许进入的,为的就是把这片土地当做是旗人提供兵丁的地方。 不过这边儿确实是地广人稀,虽然实施了封禁,但想完全管过来并不容易,照样有汉人迁徙过来,开荒种地只要不是特别打眼,也没有人管。 盛京还有一小部分很特殊的人,那就是被流放过来的官员,不过这些官员在盛京日子大都还不错,能被流放到盛京而不是旁处的,就说明在皇阿玛那里已经是优待了,所犯的罪名也大都不是什么大罪。 这里的旗人也都向往过汉人生活,喝茶、看书、作诗,是以,好多人都以跟这些流放官员交往为荣,毕竟这些人不光是汉人,还是有文化能够做官的汉人,就算是如今被流放了,也难掩一身的气度。 胤祯还挺喜欢这里的,这里除了那些出身好一些的旗人外,其他的旗人跟汉人的地位也没多少区别。 应当是因为没什么竞争的原因吧,汉人过来是为了开荒种地的,旗人却不善耕种,也不乐意耕种,更喜欢放牧。 这片世人眼中的苦寒之地,倒也其乐融融。 胤祯作为这个地界上官最大的那个人,想在哪儿溜达就在哪儿溜达,没有大朝会,也不必再半夜起来赶着上朝,地位相差悬殊,他要调和满人和汉人之间的关系,也不会得罪那么多人。 到了冬日,胤祯把火炕都给苏出来了,他不缺碳用,这火炕对他来说,不过是锦上添花之物,但这东西对贫苦之人来说,就有用多了。 大东北最不缺的就是山林树木了,盘个火炕,可不缺能烧的柴火。 胤祯只是出个主意,具体怎么cao作基本上都是福晋来,福晋不光是有自己的!商队,连工匠都养了不少,这次到了盛京,‘队伍’还比之前扩大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