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7节 (第1/2页)
阅卷日。 八名考官轮流阅卷,一人一桌,看得最顺眼的打圈,接下去三角、一扛、一和叉,以此代表顺眼度逐渐减少。最后圈最多的十份考卷,送到皇帝面前,皇帝亲自点前三名。 今年春闱难,能走到殿试这一步的,对国之大事都有了解,每一题都能讲出点道理来。考官们看着看着,纷纷点头,觉得不少人想法让人眼前一亮。 可惜亮点虽多,完美无缺的少。 一个考官拿到了一份卷子,看到了上面工整的字,先一步点了点头。字好看,不错。 第一印象有了,他开始看内容。 不看不知道,一看倒抽一口气。这第一题大部分人都以国子监为切入点,这没什么问题。结果这人竟然说让国子监另劈一院,专设师学,去天下讲学扫盲。 这是何等荒谬! 但考官细看下去,这人细节写得非常好,说了一下扫盲益处,老百姓懂了很多基础务农的知识,就乐意去想办法用学到的东西去改善自己生活。 这文章就是让人觉得:好像也不是不可以啊?知识改变命运,并不止是科举一条路。挺有道理的。而且老百姓学点基础,犯不着用纸笔,而有点上进心的,自然会主动借着机会来学习,这就打了民众基础。 考官被说服了,想打圈,又有点犹豫,于是看向了第二题。 第二题更加厉害了,说近来老有人想从军籍动歪脑筋转农籍,说明军籍最不足的地方,是待遇不够好。保家卫国给够饭吃还有点余钱拿来以后娶老婆,哪里有人会乐意跑呢?别的户籍也是一样的。 如果觉得给钱不爽,那就让他们做事情。不打仗也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为国为民事情多了去了。 至于钱哪里来呢?统筹收入再分配,国家先用钱投入建设基础的东西,再通过这些基础的东西赚钱。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再取之于民,再用之于民,反正就生生不息成活水。 当然,这里军籍也要分保家卫国和平时做杂事的。 接着,这位学子又说了点户籍改革的事情,仿佛是真正管理过户部的人。 考官琢磨了一下各种观点,觉得有点道理。 连着两题看下来,考官觉得这人观念新奇,确实开阔了他不少想法。但他还是犹豫,没敢给圈,决定再往下看看。 第三题,国家钱袋子的预算与决算。 这一题,学子没那么大胆乱写了,反而是详细讲了第二题里点到为止的一些关于钱的想法。用词用句都非常简单,把事情捏碎到只要识字,人就能看懂。 这学子还引经据典了一下,卖弄了一点文化。但着实是务实到让人觉得:此法可行,此法真的可行,而且是有钱大家一起赚的法子。从收入一直说到分配,再从预算说到决算,再从决算引出新一年预算。 看着有意思。 考官批卷到这里,终于忍不住了,往前开始疯狂打圈圈,打完了不少圈,再回头来看最后一题。 看完后,他就想起家里老小。 考官们基本上人到中年,很能理解什么叫一人影响全家人。这学子说得很简单,就是一个人生病了,整家人都会受影响。一家人过不好,说明一个地方有点小问题。一个地方有问题,说明一个国家有缺陷。 反之亦然,想要治理好国,首先要治理好家,而家的治理,要精确到个人身上。 最有意思的是他还提出了试点,以及居安思危的预警机制。就是想象一个地方可能会发生的某个事情,然后想出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法。等碰到了事,就按着这个思路走,不全然模仿,也可以从中找到一点解决方法。 考官开开心心打完了一堆圈,咳嗽一声,把考卷给了下一个考官。 他生怕对方下手太快,还说了一声:“这卷子有点意思,看完了再评分。” 另一个考官心中不屑:呵,看来是个走后门的,老子最多给你个三角。 等看完了四道题,这位考官打了一串的圈,然后咳嗽一声,接着传下去,一模一样警告了一声:“看完了再评分啊。” 第三位考官莫名其妙看了他一眼,心想:啥玩意,这考生贿赂了两? 到看完卷子,他终于明白了前两个考官的想法,发出了困惑的声音:“这人怎么那么敢想,那么敢写?一个不慎就是三甲啊。” 其余几个考官抬头好奇:“什么卷子啊?” 于是一群人凑到了一起,研究起了这一份卷子。 “哎哟,这个想法不错啊。” “第一题怎么写得像做梦一样。嘿,还真敢想。” “要不是最后一题,我绝不会给他前面打圈,最高就是个三角。” “这份卷子我觉得要给陛下看才行。即使就拿个第十吧……也算值得了。” “太激进了,我觉得不太成。” “你又不成!你天天不成!你拿出一个卷子来比他写得好的啊!别人那叫优秀,这叫什么?这叫千年难得一遇!鬼才知不知道?” 说着说着吵起来了。 到了最后,这份卷子依旧成功杀入了前十,送到了皇帝面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