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寄印传奇】25 (第2/5页)
才惊觉夏天来了。 中午奶奶不知打哪弄了点凉皮儿。 切根黄瓜,拌上蒜汁,倒是吃得惬意。 她老问我上午都干了点啥。 我总不能说撸了一管吧,只好朝电视努了努嘴。 「你也动动,」 奶奶嗤之以鼻,「进屋开电视,挨沙发就躺倒,这哪行?」 我将就着点了点头。 她老顿时来了精神,诚邀我明天同游小树林,「打拳、摸牌随你,平常哪有 这么热闹」。 我保持惯性。 奶奶竟靠了过来,压低声音:「 哎,上午谁来的电话?」 「没啊,就一同学啊。」 我一下红了脸,甚至没由来地想到撸管的样子是否也被窥了去。 「行了,」 她老声音提高八度,「你妈能知道,我不能知道?」 我搅和着凉皮儿,誓死不吭。 「林林啊,奶奶给你说,这媳妇儿呀——还是要找本地的。那谁家的二姑娘 刚就在林子里跳绳,啧啧,贼俊!」 奶奶的热情让人浑身发痒。 照这么下去,我真担心自己会扭成一根麻花。 于是我说:「刚咱家剧团又上电视了。」 「哪个台?老天爷啊。」 自然是平海台啊。 撸完管,我就着啤酒看了半集。 之后是广告时间,我一通乱捏,凤舞评剧艺术团就跑了出来。 确切说,是母亲跑了出来。 起初只是觉得眼熟,过了十来秒——待我再换回台时,才勐然意识到荧屏上 这位优雅的女士就是我妈。 说来也怪,她看起来和平时不太一样。 至于哪不一样,偏又说不出来——兴许每个上电视的人都是如此吧。 而灯光和布景使得镜头下的整个空间淡寡地膨胀开来,连声音都恰如其分地 空洞。 母亲的嗓音变得莫名干硬,像一根悬在寒风中的冰柱正在无可避免地截截断 裂。 访谈内容嘛,不用说你也想得出来,评剧爱好,文化断层,初衷、现状以及 展望。 一篇标准的命题作文。 母亲着一件棕色西服,米色线衣托着修长脖颈,自始至终笑靥如花。 毫无疑问,在我市电视台的巧妙包装下,那清远温润的鹅蛋脸成功地迸发出 一种干练的商务气质。 栏目名叫文化来鸿,半土不洋地弥漫着小地方令人牙痒的穷酸和世故。 除了母亲,悉数登场的还有小郑、几位业界前辈和若干剧团演员。 在一组日常排练的镜头中,张凤棠甚至自告奋勇地来了一段。 她嘴角的黑痣于跌宕起伏间飞扬起来,搞得我又是愣了好半晌。 日常之后便是剧团演出。 如你所料,五一节那段好资料岂能浪费——一番鬼斧神工地剪切拼贴后,它 被反反复复播了两三遍。 当然,也没准掺着其他时间其他地点的演出,这种东西于我而言很难分辨出 来。 歌颂党和政府自然免不了。 节目很快提到了文体局对传统文化的扶持,对评剧复兴的渴望,对社会主义 文化生活蓬勃发展的信心,乃至「终有一天,伟大的评剧之乡会以崭新的面貌再 次光耀神州大地」。 我以为节目已近尾声,不想画面一转,它又开始大谈红星剧场和新建的办公 楼。 关于红星剧场,画外音说:市场经济的春风一扫体制僵化的雾霾,使文化生 活的发展更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整个文化产业链也得以盘活,切实遵循了 邓小平总设计师「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的谆谆教诲;关于办公楼,画外音说:在文体局牵头,住建局和规划局督导 下,新的文化综合大楼也于春节前落成。 其占地近两亩,共计十层,总建筑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新哥特式的建 筑风格与不远处的红星剧场相映成趣。 市局文化馆办公室、市文联、作协、侨联、科协、贸促会以及工商联合会等 社会团体,包括市戏曲协会和凤舞剧团都将在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