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51节 (第2/3页)
即使是静态地保存在保险箱、博物馆里的文物,也多是有灵的。”见多了风雨的老部长慢慢告诉大家,“过去我们认为它们是死物,但现实告诉我们,它们也有思想,有情绪,有见识,很多时候甚至被我们人类更深刻。如果我们持续地忽视它们的想法——就算并非恶意,文物身上的怨气累积到一个节点,也会招致动荡和灾祸。 “就算今天成功了也不能松懈。真正艰辛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众人表示谨记,然后短暂休整,搭着飞机高铁汽车,各自回到了岗位。 三星堆博物馆的官博终于发了状态,喜气洋洋地宣布“重新开馆”。成都各大景点和全国同行博物馆们友情捧哏,一串转发猛如虎,短短几天工夫,客流量就回到从前,甚至创造了一个长假期间才有的小高峰。 其他那些宣布闭馆的博物馆也悄然开张。全国人民欢庆之余,不免在互联网上花式嘲讽这些博物馆的工作效率:“怎么躲个地震要修那么久?” 众博物馆怂如弱鸡,虚心接受批评。 但批评的声音马上就弱了。游客们惊喜地发现,这些博物馆都进行了相当程度的升级改造。 其实这些博物馆原本就设计理念科学,展品信息详细,服务态度热情,观众好评无数,挑不出太大毛病; 但改造之后,观感体验更上一层楼:展品的排布错落有致,不再是炫宝似的按照器型和功能简单堆砌,而是营造了各种生活化的场景,让观众仿佛真的置身于过去某个时代里。 不止一个游客发出这样的感慨:“哈哈哈,我怎么觉得不是我来看文物,而是文物在看我啊?” 博物馆里展的不再是物件,而是有机的历史。 小朋友们沉迷于互动游戏:“假如你能和这个铜壶对话,你会怎么向它介绍你今天的生活?如果把ta带回家,你会拿ta做什么?” 小朋友认认真真地跟铜壶对话。旁边经过的大学生情侣掩口偷笑:“好傻。” 可是傻归傻,那铜壶上的兽面纹托腮凝视,竟然好像听得很认真。 各个省级、国家级博物馆也一改往日高高在上的风格,大幅调整了布展策略。比如国家博物馆里珍宝荟萃,拥有全国各地出土的顶级国宝。但由于面积有限,许多珍宝未能展出,一直堆积在库房里不见天日。 其实以前一直有相关人士质疑,国家博物馆里囤着那么多国宝不展出,为什么不还给地方,让这些文物们也出来透透气? 也有一番道理。可若是国博把自己的馆藏文物都“遣散”了,堂堂种花家首席博物馆空空如也,好像也不太合适。 现在□□拍板,拨出款项和地皮,让国博营建分馆,把那些仅次于国宝、没什么机会占据长期展位、但依旧在考古界占有一席之地的次一级文物们调拨出来——它们也许不能单独占据一个展厅,或是组成一个完整的主题展览,于是策展方将不同地区和时代的文物聚在一起,组成一个个别出心裁的小场景,乍一看去,很有世界大同的感觉。 “哈哈哈,”游客们发现,“这些汉朝的人俑和南越铜人,好像坐在一起开会呀!你们看,他们脸上表情多认真!” 据说这是顺应世界潮流。全世界的文博业界已经产生这样的共识,要将文物们像老朋友一样对待,在教化百姓的同时,也让文物们保持健康的身心。 至于那些本身条件已经极其脆弱,不适合长期公开展出的文物们,虽然束之高阁,但它们的日子也不会是一片死寂。故宫博物院的保安发现,那几个存放国宝重器的地库里,居然都连了5g网络,每天早上来一段早间新闻,有时候滚动播放国家文保工作进展——哪些流失海外的文物被追索回国了,哪里又出土了罕见的吐谷浑大墓,哪个学者又有了新的研究发现…… 有时候居然还播网课——中国历史、世界历史、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清北明星教授主讲,一点也不枯燥,妙趣横生。 “这天天播放不怕费电吗?”保安小哥调侃,“这么熏陶了好几个月,我觉得我现在都能直接去考研了。” 书画组组长老康神秘兮兮地说:“文物们爱听啊。” 文保方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