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7节 (第2/3页)
,九点四十结束。 等班主任走了,班级活跃起来,周怡才悄声说了一句对不起。要不是因为她的小动作,班主任可能也不会注意到她们。 “没关系,本来我也打算举手的。”她没说出以后要利用文委的身份逃课,否则周怡肯定又要指责她一番。在她眼里,没有什么比学习重要。从之前的英语竞赛就能看出,她对于成绩有多么在意。 陆景行突然凑过来问她:“你为什么答应?” 碍于周怡在身边,她身体往过道的方向靠了靠,几乎凑到了他耳边,“方便练二胡,你懂。” 周怡这下忍不住了,从戚茹进门起她就想问,终于问出了口:“戚茹,这是谁啊?你们认识?” 若是她小表弟涂森魄在的话,一定能认出陆景行。但周家和涂家不同,只是小生意人,对于临安一些较大的家族并不了解。 “呃,给你介绍一下,我朋友,也是学民乐的,他师父是我老师。” “师父和老师有什么不一样吗?”周怡问。 戚茹也说不清有什么不同,非要比较的话,她拜师徐宏时是行古礼,敬茶磕头一样不落,徐宏能让她在家中练习,包吃包住,可林启光不用这一套,对她只能算是指点,更多的是因戚爷爷的恩情在照顾她,叫一声老师不为过。 “总之是同一个人,笼统来说,他也算是我师兄吧。”戚茹笑。 听到这句,陆景行很认真地点头,顺势插了一句话:“周末来练习。” 直到开学前一天,林启光都没从北京回来,于是问道:“他不是去北京了?” “今天回了。”说完他从桌肚里拿出一个手提袋,递给戚茹,“你的。” 一盒稻香村的点心以及一只真空包装的烤鸭,是林启光给戚茹带回来的礼物。 戚茹有些感动又有些羞愧,没想到林启光外出还念着她。可她能回报的,只有丝毫没进步的狗爬字。 长达一个月的补课就在每天的学习和周末的琴声中悄悄过去了,陆景行和戚茹之间慢慢有了更多的话题,只是陆景行依旧不能说很长的句子,怕有人嘲笑他的普通话,两人之间交流多是用英语。 这气坏了周怡,却又毫无办法。他们两个人争论起来,她在一旁就像看了一场不带字幕的英文电影,完全听不懂。 九月一日,新生入学,普通班的学生们进入高中,安静了一个多月的校园热闹起来。 然而开学典礼推迟了一周又一周,新生入学,从第一天开始学习到国庆放假前一周都没见到任何活动。一中每年必办开学典礼的传统似乎消失了。 ** 校长室内,高一高二组的年级主任和音乐老师齐齐站在校长面前,着急问道:“校长,你看这事怎么办?再不解决就是国庆了,学生们离校,若是找到了人正好趁国庆排练一会,等他们一返校,就可以上台。” 坐在老板椅上的中年男子一只手握笔,另一只手在桌子上点来点去,并不说话。 有人急了,高声道:“难道入学典礼就要缺了乐队展示这一环节吗?坚持二十多年的传统毁在这一届?” 闻言,校长终于松了口,丢了手中的笔,低声道:“从这届高一的学生里面找吧。” 几位老师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见了庆幸。 可他们同时也在害怕,万一这一届高一学生和高二一样,没有人会乐器的话,怕是入学典礼就真的砸了。 第32章 一中的入学典礼相比其他学校而言,来的更大更热闹。 通常情况下,入学典礼在九月的第二周举办,那时会有校乐队演奏校歌,合唱团跟唱,然后是往届优秀学子的才艺表演,也算是属于高三同学的最后一场表演。毕竟运动会和校庆之类的活动是排除高三考生的。 国内只有为数不多的中学有自己的校歌,一中二十年前出过一位国家总理,一时之间突然火了起来。好歹是母校,那位在职时据说‘亲手’为一中写了校歌,希望能鼓舞学生好好学习。 即便他早就从位置上退了下来,可一中入学典礼演奏校歌成为了传统,一直被保留下来。然而坏就坏在校乐队,是只有二十来个人的民乐队,而非交响乐。 临安市偏旅游业,古街古城众多,一中的建筑保留了江南园林风格,若是建立一支以长笛,圆号等乐器为主的交响乐,不比建立民乐队好多少。至少在临安,没有几个家长会送孩子去吹双簧吹圆号的。 每个年级二十一个班,一个班五十人,偏偏在去年,招不满会民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