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讲义_第2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节 (第1/9页)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天地造化万物,千变万化,千种万类,自然而然,当作而作,自动运行,从不辞谢而停止。圣人教化万民亦是如此。天地生育万物,皆是自然而然。以无心为心,以万物之心为心,从不容于有心,大公无私,创造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天地虽然无为,无为中自有“不为而为”之妙用。天地造福万物,不求人知人见,不炫耀己功,不自恃己能,不居功自傲,不图其回报。圣人教民亦是如然。

    天地有好生之德,万物有好生之情。天地以其好生之德养育万物,万物以其好生之德养育人类生命。稻麦蔬菜为人类供给食物,牺牲自己的微小生命,成就人类的大命;药材奉献了自己的全身,以其德性治人身之病。这就是大公无我的精神!人与万物本为同根所生,与万物同体,息息相关,休戚(喜乐和忧虑)与共。花木不辞劳作,吸聚天地精华,制造新鲜氧气,供养人类呼吸养命;又将人类吐出的二氧化碳等污浊之气,吸入己身,再造加工。人与万物共生天地之间,相互依存,各取所需,互惠峥嵘。造化的神奇,互惠的巨大力量,是人的主观意识所难思议的。

    天地万物皆具有利益人类的善德,奈何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却失去了本有的天真道性。非但对天地万物知恩不报,反而破坏自然,回报天地以私欲恶心,真是太不应该!修真人须知相生相克之理,当效法天地万物好生之德。若久行不仁,必得不仁之报,丝毫不差。有道是“心存好生必长生,多行逆暴则自亡”;合道则生,失道则亡。修道之理尽在其中。

    【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功成而弗居”,“弗”,即不。天地间的万物,都是不辞辛劳地在造作着,以尽其天性,以它们所创造的成果,无私地奉献给大自然。它们虽然劳作不息,生长不已,但却从不据为己有;养育了人类万物,却从不恃功自傲。也从不把自己创造的财富占为私有。无论山林树木,谷物蔬菜等等,都把自己的全部生命,奉献给了人类。这便是万物的天德之性。

    “弗居”的“居”字,就是占住的意思。正因为天地万物这种不占为己有的德性,才使人更加尊敬,并从中体认自然天性的伟大。故修道者“以万物为师”,就是“师”万物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天地赐万物以生命,成就万物之性,其功浩大,其德深厚。但天地从不以功自居。圣人舍己忘私,德育万民之生,成就万民之性,助万物完备天理,其功德齐天。但圣人功成事就,谦退于后,不以高位而自居。这是圣人效法天地“功成而弗居”的德性。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夫”字是衔接承上之辞。“惟”者,独的意思。“居”者,占住之意。此句是说,惟独圣人功成不居其位,虚心应物,忘名忘相,无人无我。不见有为之迹,不立教化之名,故曰“不居”。

    道德自圣人而立,教化随圣人而出。圣人之心虽不居其功,其功不会因圣人之“不居”而离去,而是福德常在,永不离身。圣人道德高于天下,天下人自然归伏于圣德之下。正如大海之水,万派千流,不求归而自归矣。故曰“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本章说解】

    首章言万物从无名中来,本章又言万事从无欲中去,都是归于无为。太上所说的“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妄为,顺应自然,为当为之为,在无心中去为,也就是“为无为”。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存在,都含有相反相成的对立关系,因而事物中才有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对待。“为”与“无为”也是相反的对立关系,而“为无为”却是两者的巧妙结合,是道的执中应用。

    “道”与“名”也如同正反相合的逻辑辩证,不自立于不变的肯定与否定形态。“道”的定名,都是为了表达的方便,姑且名之而已。道是“变动不居,周流六虚”的不定态,其名只是人为意识的塑造而已。叫它是“道”,已是头上安头,着于名相了。要想明白这个不可见、不可闻之道,只有在万事万物中去体认,在应用上去体会,才能了解“有无同出而异名”的道妙。因此,太上才在本章推出美与善等道理,加以阐发,让人从中体悟大道。

    大道之理,都是辩证的统一体。有真善美,便有假丑恶;天堂虽好,却总有人偏要追求地狱;无为之境虽使人向而往之,但却总有人愿意沐浴在有为的苦海里。与其舍一而取一,不如两两相忘,不执着于真假、善恶、美丑,便可得其道妙而逍遥自在。所以真假、美丑、善恶都是形而下人为的相对假立,没有绝对标准。

    美与善是古今中外人所景仰、所追求的境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都要求做人要达到至善,生活行为要做到至美的境界,为做人学道树立了一个美善的架构。这是完全必要的。否则做人便无所遵循,无正确的人生导向。但是作为修德证道,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