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的天下:魏晋豪门与皇帝的争权之路_第12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2节 (第4/4页)



    建军功说起来简单,真做起来却困难重重。曹爽没打过仗,在军界一点根基没有,可是,他要用兵就必须得跟地方军事统帅配合。曹爽把魏国三大主战区的统帅逐个捋了一遍。

    东战区,扬州都督王淩,年逾七十,魏国四朝元老。

    南战区,荆豫都督王昶,刚刚上任,干得顺风顺水,且跟司马懿关系铁瓷。

    西战区,雍凉都督赵俨,年逾七十,魏国四朝老臣。

    这三位,无论谁他都支使不动。曹爽颓了。

    李胜早有对策。

    “那些都督们不配合,大将军可以考虑换掉……”

    “换掉?换谁?”

    李胜分析道:“王淩刚刚在芍陂大败全琮,风头正盛,肯定换不了。王昶是司马懿提拔的嫡系,一时间也换不了。唯有赵俨可以考虑。这几年西线风平浪静,而且我听说赵俨有心逊位。索性顺势召他回朝做三公吧。”

    “嗯……那赵俨之后让谁担任雍凉都督合适?”

    “太初(夏侯玄字太初)可以。”

    李胜提议让夏侯玄出任雍凉都督,一来是因为他和夏侯玄私交好,二来也是因为夏侯玄官任中护军,在曹爽为数不多的亲信里,这是唯一能跟军事沾点边的。

    几天后,赵俨官拜司空,回京养老,雍凉都督空了出来。下一步,就是如何把夏侯玄抬到这个位子上了。魏国有个不成文的惯例,州都督多由州刺史提拔上来,可夏侯玄是京官,直接空降到雍州实在有些说不过去,再加上司马懿肯定从中作梗,这事要想办成也不简单。

    不给司马家点好处,夏侯玄怕是做不成雍凉都督啊……

    曹爽苦思冥想,最终决定与司马懿进行一项交易。他要把夏侯玄现在的官位——中护军让给司马师,可谓下足了血本。

    在这里,我们要讲到两个后文会频繁提到且权势极重的武官——手握皇宫内外禁卫军兵权的中领军和中护军。

    东汉末年,曹cao为有效控制汉朝皇帝,任命亲信担任中领军和中护军,手握皇宫禁卫军兵权。中护军驻守皇宫外围,中领军驻守皇宫内,他们不分昼夜监视着汉献帝刘协的一举一动,是曹cao秉政的两把利器。到了魏朝,因为汉朝已不复存在,中领军和中护军改为负责护卫曹氏皇室安全,成为皇宫内外两道安全屏障。自然,历任中领军和中护军者无一例外都是皇室亲信或权臣党羽。

    夏侯玄成功当上了雍凉都督,司马师则得到中护军的官位。这起人事变动为将来的一系列变故种下了隐患,但曹爽没别的办法,一来,在藩镇重臣的配比上,他必须要与司马懿持平;二来,他也要为自己下一步计划铺平道路。

    随后不久,中领军一职又空了出来,曹爽趁机让弟弟曹羲获得了这个炙手可热的位子,以此跟中护军司马师平衡。

    至此,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司马懿的嫡系王昶任职荆豫都督,曹爽的嫡系夏侯玄任职雍凉都督。曹爽的弟弟曹羲任职中领军(执掌皇宫内禁军兵权),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任职中护军(执掌皇宫外围禁军兵权)。双方在军界就这样你争我夺地角逐着。

    正始年:背后的阴刀

    李胜主张让夏侯玄担任雍凉都督的初衷是为弥补地方军事统帅与曹爽不配合这个先天缺陷,但这就意味着曹爽只能选择在西线讨伐蜀国。按理说,讨伐敌国的最好时机是等敌国出现破绽,可李胜、曹爽的思路却反其道而行之——因为只有西战区统帅赵俨能被夏侯玄替换,也只有夏侯玄会支持曹爽,所以只能讨伐蜀国,进而必须讨伐蜀国。

    根据这个逆向思维的神逻辑,正始五年,公元244年2月,曹爽上疏伐蜀。

    不用问,两派又开始了争吵。司马懿持反对态度。李胜等人则鼎力支持。

    最后,伐蜀计划还是敲定了。曹爽要率军出征,但他一想到把司马懿留在朝廷心里就不踏实,于是,他给司马懿次子司马昭挂了个征蜀将军的名头,命司马昭随军同行,算作提醒司马懿安守本分的人质。

    3月,曹爽率中央军进驻关中长安城,雍凉都督夏侯玄极配合地调集了七万雍州驻军,统一归曹爽指挥。

    在三个国家中,最弱小的蜀汉能矗立不倒,重要原因就在于占据地理优势。从关中连通汉中只有斜谷、子午谷、骆谷三条路。当年曹真伐蜀兵分两路,经子午谷和斜谷攻向汉中,不期遇上瓢泼大雨致使无功而返。这次,曹爽大概是想刻意避开斜谷和子午谷这两条晦气的道路,故决定从骆谷走。

    进攻路线选定后,夏侯玄亲自率领司马昭及雍州诸将开进骆谷。曹爽则以总帅的身份坐镇长安城,担任夏侯玄的后援。

    此时,驻守汉中的诸将听说魏军势大,纷纷提议把军队收缩到临近盆地中央的汉城和乐城,等蒋琬、费祎的援军赶到后再发起反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