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节 (第3/6页)
军民的顽强抵抗十分恼怒,下令屠城,绝大部分常州军民死于屠杀。
东路元军由江陵出发,顺江东进,在长江入海口处招降了一支海盗队伍后,迅速沿海南下,以达其控扼钱塘江口的目的。
1275年十二月中旬,三路元军各自完成了自己的作战任务,会师在临安城下。
面对元军的大兵压境,海上逃跑的路线也被封锁,宋廷只留下了投降一条路。十七日,宋廷派陆秀夫护送赵昰、赵昺两王南逃温州,以图东山再起。十八日,宋廷派使赴元军大营奉表请降。二月五日,伯颜受降,元军入据临安城。
元军是怎样平定东南地区的虽然宋廷已经降元,元军也已占据临安,但南宋广大的东南地区还有许多地方尚未降附,故而元军仍需对这一地区用兵。
1276年六月,在荆湖南北建立了赫赫战功的阿里海牙率军攻打南宋广西路的静江府(今广西桂林)。阿里海牙先派使劝降,遭到南宋静江守将马塈(ji)的拒绝,元军遂进,与宋军遇于严关(今广西兴安县一带)。严关为静江门户,地势险要,马塈以重兵拒守,元军久攻不克,阿里海牙便以一支元军绕至严关侧后,形成夹攻之势,宋军大败,严关失守,马塈退守静江。元军复攻静江。静江依水而城,形势险要,宋军又拼死守卫,元军攻城三月不能下。元军筑堰断水,使宋守军失去水上优势,又分兵从不同的方向攻城,终于将外城攻破,马塈率军退守内城。元军又集中优势兵力猛攻内城,城破,马塈率众巷战,受伤被俘,不屈被害。占领静江后,阿里海牙又派兵四出攻打广西各地。不久,元军基本控制了广西地区。
与阿里海牙进兵广西同时,元将宋都带亦率兵进取江西诸州郡。1276年初,瑞州(今江西高安)降。二月,元军入据临江军(今江西清江)。宋都带部将李恒又相继占领了吉州、赣州和南安军(今江西大余),进至广东边界,广东经略使徐直谅以所辖十四郡降元。江西制置使黄万石弃建昌军逃奔福建。江西地区也基本为元军所控制。
南宋残余势力是如何抗击元军的就在元军刚刚平定了东南地区的时候,元廷北方发生叛乱,忽必烈征调大批元军北还,这使得东南地区南宋的反元力量重又兴起。
1276年夏,文天祥被福州政权任命为同督都诸路兵马,率领一支军队在东南地区抗击元军。
1277年五月,文天祥率军出福建梅州,取会昌县(今江西会昌),各地抗元武装纷来归附,文天祥军大振。六月,大败元军于雩都(今江西于都),继而又攻下了兴国县(今江西兴国),二十一日,文天祥率同督府入驻兴国。
江西各地士人纷纷起兵响应文天祥。何时收复崇仁(今江西崇仁),分宁(今江西修水)、武宁(今江西武宁)等城亦反正。文天祥乘机派出军队攻击江西各地州县,一时间,江西各地大多被宋军收复,江西的抗元形势一片大好。
与此同时,淮西、湖南等地也出现了多股反元武装,这些武装屡屡击败元军,恢复了许多州郡,使元廷陷入极度恐慌之中。
1277年,镇守江西的元将李恒率军攻击文天祥军。他一面派出大部队攻击围攻赣州的文天祥军主力,一面自率精兵循小路直接袭文天祥同督府驻地兴国。文天祥军主力被元军击败,退守雩都,而李恒亲率精兵已突至兴国,文天祥措手不及,率众避逃。幸赖部将率兵扼险阻止了元兵的追击,文天祥方得脱身。文天祥逃至空坑,喘息未定,元追兵又至,宋军大溃。文天祥乘大雾隐去,部将赵时赏伪称自己是文天祥,为元兵俘去。文天祥的大部分将领在此役中被俘或阵亡。聚集在文天祥周围的这一支刚刚兴起的抗元力量就这样消失了。
文天祥逃出空坑后辗转进入了惠州(今广东惠州),并逐渐又聚集起了一支抗元武装。1278年六月,元军分数路进逼广东。元将张弘范率军由海道直趋广东,先锋张弘正于十二月二十日中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县一带)追及文天祥,宋军全军覆没,文天祥被俘。南宋残余势力的抗元斗争彻底失败了。
崖山之战的结束是否标志着南宋政权的彻底覆灭自1276年五月宋臣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立赵昰,建立了宋末行朝以来,在元军的强大攻势下,这个小朝廷四处逃亡,最终于1278年六月来到了崖山。
崖山位于珠江出海口之中,西与汤瓶山对峙,其形如门,地势十分险要。宋大将张世杰选中此处,迁宋行朝于此,招募流亡军民,造船治兵,积极备战。一时间,崖山的军民达二十万之巨。
1278年十月,元军分数路进入广东。1279年正月六日,元将张弘范率水军由潮阳出海,十三日到达崖山水域。二十二日,元将李恒亦率军赶到。张弘范驻崖山南,李恒居北,对崖山形成夹击。
宋大将张世杰决计死守。他放弃崖门不守,以巨舰千余艘下碇海中结成巨阵。元将张弘范则派兵登上崖山,切断了宋军的水源;又在山上立寨,以巨炮轰击宋军舰阵。
在对峙了十余日后,二月五日夜,元军舰船齐发,集于宋舰阵对面,等待总攻。二月六日天亮时分,元军分四路对宋军发动攻击。一路居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