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8节 (第2/4页)
上串下跳,根本不听她说话。无奈之下,只好动用法术。给两人施了一个定身术。才走了过去,蹲下身子看二人的印堂。 隐隐约约,有黑气冒出。她一掌覆盖过去,“刺啦——!”一声,灼热的缩了回来。 这是……什么窑子的炉火? 作者有话要说: 鉴宝小常识~ 关于柴窑=l=。柴窑的名气太大了……中国最神秘的一种陶瓷,瓷器的最高成就。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河南郑州(一说 开封),为周世宗柴荣的御窑。柴窑至今未发现实物及窑址。这个后周本来就存在的时间很短,因此柴窑存世也极少。 听闻,柴窑的烧制不是窑里面烧的,怎么个烧法,也不知道。反正就是很牛逼就是了。 周世宗柴荣,曾御定御窑瓷,“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就是拿这句话来为难工匠,你得烧出来这样的瓷器。结果呢,烧出来了。但是很薄,所以难以保存。宋代都很难得了。到了明代,清代,真的是一片难求了。民国的最后有关于柴窑最后的记载,第一是民国赵汝珍《古玩指南》书中说到:“柴窑传世极少,故宫中尚可见之。”第二,就是文中提到的,袁世凯的管家、大收藏家郭葆昌以一处宅子、二十亩良田与人交换了一件柴窑。 下面附上百度百科上关于柴窑的一些文献记载—— 1、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吕震编写的《宣德鼎彝谱》记载:“……内府收藏柴、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其柴、汝、官、哥、钧、定中并选二十九种。” 2、据传,明朝权相严嵩父子,借皇帝之名,举全国之力,穷其一生搜罗到十数件柴窑瓷器。 3、《清稗类钞》记载,周竹卿藏柴窑小水盂;又记,清人徐应香收藏一柴窑小盂,色鲜碧,质莹薄,人间罕有。 4、清汪启淑《水曹清暇录》记载,有柴窑茶盏。 5、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清人何梦华为阮元购得柴窑一片,镶作墨床,色亦葱倩可爱。而光彩殊晦,疑为均窑混真。 6、清代刘体仁《七颂堂识小录》中,记其亲眼所见:“柴窑无完器,近复稍稍出焉,布庵见示一洗,圆而椭,面径七寸,黝然深沉,光色不定,‘雨过天青’未足形容,布庵曰:‘予目之为绛青’。” 7、清宫内府曾有收藏记载,《清高宗御制咏瓷诗》中,有四首咏柴窑器的诗:《咏柴窑碗》两首,《咏柴窑枕》、《咏柴窑如意枕》各一首。 第39章 祭红 瓷器烧窑的时候,要经过三个时期——从900c一直升到1350c左右。在这个温度下,火焰的余热,会在陶瓷内部流窜,经久不息。 都说哥窑瓷器中尤以冰裂纹最为难得,因为冰裂纹的开片时间持续千年。不断不断地分裂,直到余温消失,龟裂痕迹爬满每个角落。 宋代的冰裂纹瓷器,清代的人都能听到开裂的声音,直到现代,都在不断地延伸每一道裂痕。 白汐确信,自己刚才感受到的,就是窑火的余温灼热。很显然,这两个人招惹了什么古怪的瓷器。要是不知道倒好了,既然是同类在作怪。就不能坐视不管。发了条短信给宋峥,询问了下两人去的地方,然后离开了医院。 晚上回家吃饭,谢文湛问了她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说了出来:“宋家也真够倒霉的,先是死了人,现在又是疯了人,说没人捣鬼我都不信。” “问题是,老伯的对手是宋家,有必要对两个采办员下手吗?”谢文湛倒是很明智:“就算血债血偿,拿两个员工出气算什么意思?我猜,这只是另一桩意外罢了。他们也许招惹了煞,但和老伯的组织没有关系。” “说的也是,”她闭目沉思了一会儿:“到时候去看看就明白了。宋家的意外也未免太多了……还摇钱树,我看是招晦树还差不多。” “青铜神树在宋家,天子剑在朱家。这挺有意思的,”谢文湛笑道:“那,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