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局(出书版)_第13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3节 (第1/6页)

    辽军两边的骑射队也很崩溃。他们从后阵营中绕出,在两边排成队列形成阻击墙。但骑射队的队列刚成,周军冲杀过来的铁甲大刀队便立刻停止了前进,退到后面去了。而他们身后的轻骑射手让过大刀队后也勒住了马匹,然后也排成一字横线的队列。所以接下来的对决便是周军轻骑射手和辽军骑射队的一番弓箭对射。

    本来辽军所长便是骑马、射箭,但这场对射他们却吃了大亏。虽然他们的弓箭劲道足、准头好,但如果射不到那么远的话,所有这些优势就是废话一句。

    大周轻骑射手早就度算过距离。从他们勒马的位置用软柳弓、棘杆锥镞箭可以射到对方的射手,但对方射手的铁背硬胎弓却射不到他们。所以这场对射简直就是一场猎杀游戏,辽军两边阻挡的骑射队很快散逃开来,丢下的骑士和马匹都和死了的刺猬一个样。

    此时大周正面铁骑已经冲入。而辽军两边的骑射阻挡溃散后,铁甲大刀队重新冲到前面,这次他们和后面跟着的轻骑都加快了冲杀速度。

    辽军阵势整个混乱了,这是周世宗预料之中的。

    溃散的辽军一起涌向双宝山山口,全想往山口中挤。但山口中最后面的马车队还没有全部出来,而山口狭道里调头又非常不容易。现在外面辽兵往里一挤,就相当于自己将自己堵塞在那里。这情形也是在周世宗预料之中。

    周军追在辽军后面屠杀,杀戮的情景就像用鱼叉戳刺聚拢在渔网中的鱼群那样简单轻松。这是周世宗想看到的,也是他开仗之前就有信心可以看到的。

    耶律贺真被马群、人群夹在中间无法动弹。这时他不要说挥舞长柄锤指挥阵势,就是拿长柄锤砸赶那些辽兵,那些辽兵也都毫不理会,只管拼命往山口挤。

    辽军很快死伤近半,耶律贺真看大势已去,拔腰间弯刀横在脖子上就要自刎。他身边的副将亲兵一下将他抱住,大喊不能。

    “大帅,不可轻生。杀己不如杀敌,我们回身冲杀一番,兴许还能冲出一条血路。只要往南转过生毛岭,逃到大德神湖,就能进入北汉境内摆脱周军。”副将贺坦原为北汉将领,后投靠了辽国。他一直负责双宝山一带的防御,对这一带地形非常熟悉。

    “两万人马尽失,双宝山被突破,逃出又有何用?周军只要过了金沙滩,幽州定然不保,辽王自己又能逃到哪里?!”耶律贺真惨叹一声。

    说话间,箭矢如雨,已经射到他们身边。几个近护亲兵随着箭头入rou的闷响翻身坠地,而更多的箭矢被其他亲兵、将领用盾牌挡住、用兵刃拨打落地。要没这些人保护,耶律贺真不用自刎便可驾箭升天了。

    “中军护卫,开路往南。挡路者不管辽兵、周兵,给我杀!”贺坦也不管耶律贺真答不答应,便替他发令。他们现在最需要的不是挡住后面扑杀过来的周军,而是可以让自己走动起来。

    但还没等中军护卫集结成势往南冲,周军的第二轮箭雨已经到了,这一轮比刚才更急、更密。眼见着箭雨兜头落下,即刻便又会是大片士兵栽翻在地。但就在此刻,双宝山口中有一缕黄风滚出,正好迎上那片箭雨。软柳弓射程虽远,但劲道不足,有大半力道是靠箭矢抛线自落力道射入人体的。所以在这股劲风的影响下,棘杆锥镞箭卸掉大部分自落力。同时方向也发生了偏转,飘悠悠地斜落下来,已经很难造成伤害。

    周世宗柴荣远远地看着血腥屠杀的场面,暗自生出一丝不忍。耶律贺真聚集到双宝山来的这些人马,已经是辽国在幽云十六州可调动的最后一点兵力。将他们灭了,余下的就只是少量城防守军,不会再出现有效的阻挡和坚守。而辽国要想调动北方各州军队以及各部落兵马,没有两个月的时间是无法整合到位投入战场的。所以接下来自己的大军便可毫无顾忌地长驱而入,拿下幽州。自己重掌幽云十六州的愿望指日可待了。

    柴荣曾问精通术士的王朴,自己能在位多久。王朴回他可三十年。所以柴荣立下志向:“十年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辽国是他计划的第一步,他想以十年时间先北后南统一疆土。而现在眼前的局势已经预示着第一步即将成功,他此刻仿佛已经站在了幽州城的城头,看城民降兵齐齐跪地参拜,看红日入云,沙随风起,云卷旗翻。

    就在这时候,一捧夹带着黄沙的劲风甩到柴荣的脸上,让他从遐想中猛醒过来。他顾不上吐掉冲入口中的沙粒,而是立刻调整心神、转动眼珠重新审视战场。他发现就在自己思绪游走的瞬间,战场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局势的变化并非由于对方进行了反击,也不是对方组织了有效的防御,而是大周军队的攻杀遭受阻碍。一股股浓黄的劲风从双宝山山口冲出,首先就让空中飞行的箭矢失去了攻击力。随即风势进入宽阔地带,盘旋滚扫,将战场上更多泥沙、尘土裹带起来。一时间遮天蔽日,让周军兵将目不能见,更不要说追击攻杀了。

    双宝山另一侧便是金沙滩,这区域经常会出现沙尘暴气候。如果沙尘暴的是向东南方向吹的话,到达双宝山位置便会被连绵的高山阻挡。但是沙尘暴势头依旧可以从双宝山相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