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5节 (第3/4页)
在这封电报里,张镇芳也提到了袁世凯的用意,对此他没有任何异议,只是叮嘱袁肃今后好好跟着王怀庆学习历练,打理好滦州防务工作,切莫再惹袁大总统生气。 显而易见,张镇芳根本不清楚王怀庆是什么人物,仅仅觉得北京方面这样的安排,已经算得上是息事宁人,理所当然就这么决定下来。 可是袁肃在看完电报之后,第一个念头就是这件事还没有完,很快必然还会闹出另外一场波澜。他知道这将会是决定自己命运转折的事件,如若处理的不好,只怕今后再没有任何翻身的机会。 之前袁世凯好歹只是勒令他返回北京,这说明袁世凯还认自己这个侄子,再不济去北京还能另有出路。可现在不同了,再要是惹恼了袁世凯,他这个大总统侄子的身份肯定保不住,别说在北京谋一份闲差,十之八九得在大牢里过下半辈子了。 有那么一刻他情不自禁的发出感慨,自己只不过想混一个地方掌权者,不至于受人摆布而已,犯得着这么困难吗?大革命之后军阀遍地皆是,中央政府不去处理这些怀有异心的人,何必要拿自己过不去! 不过等情绪冷静下来之后,他渐渐恍然过来,一切都在于自己背负的身份——袁世凯的侄子。可以说他之所以能在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从一名名不见经传的见习军官,一跃成为滦州军政要人,正是仰赖了背负的这个身份。而世上绝没有什么一帆风顺的好事,有顺利的时候,自然也会有困难的时候。 想清楚了这一点,他觉得自己应该做一些改变了! 将电报信手搁在了桌案上之后,袁肃让杜预去后勤处领一匹军马过来,随后独自一人骑着马离开了标部大院。 没过多久,陈文年、赵山河从通讯处听说了这个消息,二人意识到情况不对,匆匆忙忙跑到营楼去找袁肃,一打听才知道袁肃独自一人骑马出去了,也不知道是去哪里。二人着急不已,正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时候,袁肃居然一句话都不交代便不见人影了。 到中午过后的时候,标部大院门口来了一人一骑,说是有要紧事要见袁肃。一番通报之后,原来来者真是高顺。 陈文年亲自来到门口接见了高顺,虽然他对高顺并不熟悉,彼此也没有什么交往,不过这段时间也听说了此人在督练公所任职,而且还是滦州本地小有名气的进步青年。在这个时候说有要紧事,那肯定不会是小事。 见面之后,高顺很客气的向陈文年行了一个拱手礼,问道:“袁大人可有在?恰才我先去了南郊找袁大人,不料袁大人并不在督练公所。实在是有要紧事,还请陈大人代为通达。” 陈文年叹了一口气,郁闷的说道:“何止你要找袁大人,我们也都要去找他。谁料一大早他独自出去了,临走时什么都没有交代,着实让人着急。” 第26章,拼上一把 高顺原本凝重的脸色加深了几分,默然片刻后,他压低声音对陈文年说道:“还请陈大人借一步说话。” 于是陈文年将高顺请到营楼第一层的茶水室,下意识的屏退了左右,然后问道:“高兄究竟有什么要紧事,竟需要如此神神秘秘?” 高顺表情显得很认真,语气一丝不苟的说道:“昌黎县山海布庄的赵掌柜今日来我家的棉纺厂接纳一笔成衣订单,闲聊时他告诉我前通永镇总兵王怀庆今日一早刚刚被擢升为通永按察使,这本不是什么要紧事,但不知为何,晌午时王怀庆突然在县城里下令集合兵马,传说是要向滦州过来。” 陈文年眼神一冷,脸色瞬间绷紧了起来,他当然知道这个消息不会有假,却万万没料到王怀庆居然这么着急。 高顺等了一会儿,见陈文年没有说话,而且脸色也变得十分难看,于是进一步问道:“陈大人,究竟发生什么事了?” 陈文年叹了一口气,把今早治安团收到的电报告诉了高顺。 听完陈文年的话后,高顺也微微皱起了眉头,虽然他本身对滦州军政之事并不感兴趣,但这些年与昌黎县生意来往,时常听说王怀庆是一个贪婪成性的人,若是让王怀庆接管了滦州,今后的日子肯定不会好过。 “这事可真是麻烦了,袁大人此刻又不在,治安团无人主持大局,只怕王怀庆带队赶到时也只能听之任之了。”高顺无奈的说道。 “昌黎到此应有五、六个钟头的路程吧?”陈文年深沉的问道。 “差不多。赵掌柜出城的时候,昌黎的巡防营还在整队当中,他因为担心要出什么事,怕到时候滦州这边会封城,所以是快马赶过来处理订单。料想傍晚时王怀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