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金商业帝国_第一百三十章 东甄炒房团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三十章 东甄炒房团 (第2/3页)

    作为有着“华夏犹太人”之称的东甄人,经过二三十年的财富积累,所掌握的民间资本已有。敢闯敢干的东甄商人,携巨款四处寻找投资机会。国人注意到东甄民间资本的威力,最早是由炒房开始。东甄人炒房,最初是从自家门口的炒房开始。1998年到2001年,东甄的民间资本大量投入当地房地产,促使当地房地产价格以的,市区房价快速从2000元平方米左右,飙升到7000元平方米以上。2001年8月18日,第一个东甄购房团浩浩荡荡开赴魔都,三天买走了100多套房子,5000多万元现金砸向魔都楼市。同时,另一支购房团前往杭州。随后几年,约2000亿元东甄的资金投向各地房地产,其中首都、魔都两地集中了1000亿此外,东甄资本还先后大举进入了杭市、青市、山城、沈市等城市。东甄炒房团所到之处,当地房价一路狂飙。一时间,“东甄炒房团”广为人知,备受关注,在带来财富的同时,给部分地区的人们带来了许多不便。

    东甄炒房团多人在全国购置房产,其中至少90以上是炒楼,按1人购买2套房子动用资金60万元计算,总资金额在420亿元。在外地有160万东甄人,购置多处房产的相当普遍,保守估计在5万人以上。按照1人1套50万元计,共为250亿元。国外的东甄人在国内投资房产的资金也不下几十亿。而业界广泛认同的是,东甄有10万人在炒楼,动用的民间资金高达1000亿元。特色商铺、公寓、别墅是东甄人炒房的首选。据调查,有在沪购买商铺意向的东甄人群中,半数以上喜欢购买30万至50万元的小商铺,另有一小部分合股购买百万甚至千万元以上的整层商铺、写字楼。此外,东甄人有钱,屡屡采用一次性现金付款的“款爷”作派,让世人称奇。

    曾经有报道东甄炒房团在哈情况调查的深入,东甄人冰城炒房的手法也被理清出来

    手法一

    前期介入买“脑子”。在哈房地产开发商的地皮刚到手,相关炒房人士就会伺机介入。但这部分东甄炒房人数量不多,多为房屋信息和广告策划公司。

    手法二

    中期介入买“规划”。和手法一不同的是此时介入的东甄炒房团更注重开发商的开发区域。他们要研究市政规划,城市中有没有大动作,如建桥修路、重点学校搬迁等。据了解,这类地区住宅对东甄炒房团的吸引力巨大。

    手法三

    后期介入买“实力”。开发商的实力从业界口碑和住宅开发地皮面积可略知几分。比如,某开发商在相对偏僻的城乡结合部准备建设30万平方米住宅区,一期已建成10万立方米。如该小区除绿化较好,整体配套设施较完善,那肯定会成为东甄炒房团的猎取目标。

    手法四

    随时介入买“缝蛋”。涉及建筑工程,就会发生材料赊欠。

    就是这个建筑材料、人工投入的赊欠,给东甄炒房团了可乘之机。一般市场价的房子最终往往以半价左右的价格出手,而东甄炒房团囤积后,再以比市场价低一成的价格分销。

    哈市的房价会因东甄炒房团的插手而飙高吗?对此曾经记者采访哈市两位颇具实力的开发商,他们给了记者否定的回答。据他们分析,哈市地处内陆,房产获利不会发生一年上涨两倍的沿海奇迹;哈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沿海城市比差距较大,外来购房者有限;同时,上述炒房手法已逐步演变成本地人使用的住宅营销手段。基于此,东甄炒房团难以对哈市住宅房价造成较大影响。

    房地产炒作的八大危害

    其一,抬高了劳动力成本,削弱了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

    其二,进一步加剧社会贫富差距。

    其三,透支社会财富、抑制社会有效需求。

    其四,削弱整个社会的风险承受能力。

    其五,扭曲了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

    其六,不利于城乡二元结构的融合。

    其七,不利于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和企业家创业精神的发扬。

    其八,促使地方政府产生房地产依赖症。

    去年东甄一家做建筑行业配套的企业老板马先生每天都要疲于应付那些讨债的电话。2009年金融危机后,马先生认为房地产将会大涨,利用民间借贷借了10个人的钱,总计1600多万元,购置了一批房子。房子一直没出手后就成了他的梦魇。“我的企业一年纯利润500万元左右,民间借贷一年的利息不到400万元,银行还有2000多万的贷款要还,没法干下去了。”

    东甄方兴担保公司董事长方培林告诉记者,东甄炒房团应该是全军覆没了。当地一个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原来身边好几个人都把企业卖掉,带着钱去魔都做地产基金。现那些人回东甄募资,给自己在外地的房产进行补血。”

    而实体企业状况不佳,2012年上半年六成东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现减产或停产,实业资本进入房地产动力锐减;资金运作成本高,交易及融资成本在15左右,如果房价上涨未超过15以上,投资就意味着保本或亏损。更关键的是,尽管信贷加大、通胀压力犹存,但“限购令”等调控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