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2章 钢铁冶炼技术史 (第2/3页)
稳 汉末“灌钢法”的发明节省人力物力 汉末大乱,铁的生产遭到很大破坏,接下来的南北朝时期,冶铁生产主要是在恢复战前的水平,自然难以发生像块炼铁到铸铁这样革命性的变化,但技术的发展仍没有停歇,其中就要提到一位名叫綦母怀文的人,他曾使用“灌钢法”冶炼钢刀,是目前所知灌钢法最早的实践者和革新者,为这项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也因如此,綦母怀文受到“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李约瑟博士的高度肯定。 在綦毋怀文之前,刀剑等锋利武器主要通过反复捶打的“百炼钢”技术制成,费工费时,制成的刀剑价格昂贵,而灌钢法通过将液态的生铁浇注在熟铁上,经几次熔炼,使生铁、熟铁内碳含量平衡,成为钢。由于将液态生铁作为渗碳剂,碳的流动速度大大提升,节省了很多人力物力。 隋唐时期的冶铁技术在之前的道路上继续发展,没有太大的突破,有些乏善可陈。不过这一时期有一个小片段可以和接下来辽代的冶铁相衔接。钢铁冶铸业最早只是在中原地区比较发达,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的铁器制造逐步发展起来,到了唐代,位于东北的渤海地区也有了铁器生产,《新唐书·渤海传》就记录了“铁州”的名字,肯定是因为当地产铁著称而取名。辽初耶律阿保机征服渤海后,在铁州“置采炼者三百户”,这也是辽代冶铁业一大技术渊源吧。 加速 宋代最大技术突破是燃料改进 说了这么久终于来到了本次考古大发现的时代——辽宋。这一时期是钢铁冶金技术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时期,北宋铁产量激增,农具、武器甚至钱币都用铁铸造,魏晋时期出现的灌钢法、百炼钢等技术在宋代广泛推广,这些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都有详细的记载。宋代最大的技术突破是开始大量用煤炼铁,缓解了传统木炭燃料短缺的问题,并能获得更高的炉温,提高冶炼效率。不过用煤作为燃料也有不好,那就是煤炭燃烧过程中释放的硫会影响生铁的质量。 对这一时期冶铸行业发展的研究一直以来都以宋朝为主,对于占据了半壁江山的辽代我们了解的尚不深入,辽的冶铁业与宋相比都有什么创新?孰高孰低?又有什么差异?这次延庆大庄科辽代矿冶遗址群的发现,就为了解这些问题打开了一扇窗口。遗址群中,从采矿、冶炼,到工匠们工作、居住场所“一条龙”都有发现,就让我们通过对遗址内方方面面的观察,让辽宋冶铁业之间一争高下吧。 燕山地带有大量矿藏,辽代之前的奚人就利用燕山地区的矿藏进行车辆、兵器的生产,现在的河北平泉、宽城、滦平、隆化等县曾多次发现大规模的辽代采矿和冶炼遗址。大庄科乡的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迄今共发现的5处矿山,分为矿洞式开采和露天式开采两种,每处铁矿的矿石种类略微不同,大多为磁铁矿,有些夹杂赤铁矿、褐铁矿、黄铁矿等。水泉沟炼铁炉中铁渣的测定显示,这些遗址冶炼用的矿石极有可能就是就近的5座矿山运输而来,证明了临近矿区冶炼是辽代矿冶业的一大特点。与之相似,宋代的钢铁主要产区也都在铁矿附近。 矿石通过怀抱遗址群的怀九河、铁炉河运到冶炼区后,就是炼铁炉大显身手的时刻了。大庄科矿冶遗址内发现的炼铁炉不仅是目前为止最为集中的,而且也是保存最为完好的。前文提到的汉代巩县铁生沟遗址,那里发现的炼铁炉只遗留了基座部分,而水泉沟发现的炼铁炉最多保留了高于地面4米左右。水泉沟的炼铁炉与汉代相比有众多改良,汉代的炼铁炉用土夯筑,呈馒头形,而水泉沟的冶铁炉用石头垒砌,更加耐高温,外形类似啤酒瓶的上部,细脖子,大肚子,更利于炼渣向下走。水泉沟的炼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