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历史小说作品全集(共10册)_第十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章 (第8/12页)

上车——季子未曾跟来,夷姞正需要有个女侍伺候。

    辘辘车声,响到延曦阁前,传入荆轲耳中,顿时涌起无限的喜悦,他就像落入波涛汹涌的大海而抓住了一块得以依赖的浮木似的,这颗心总算踏实了。

    于是,他想到了第一句要说的话,等夷姞的影子刚刚出现,他就重重地叹了口气:“唉!你总算来了!可知道我怎么样的盼望你?”

    当着下人说这样的话,夷姞不免羞窘。等女侍退了出去,才走到荆轲身边,微带埋怨地说:“得到信息,跟哥哥把话说明白了,立刻就赶了来,可说毫无耽搁。你怎的就急得这个样子?”

    “我浑身发软,心里空落落的,就像悬在半空中一样,只巴望你来解救。”

    夷姞不知道他为何如此震动,但极了解他需要她的心情,便伸一只手让他紧紧握着,同时告诉他说:“哥哥到樊馆去了。他已完全懂得你的用意,一定可以办得妥妥当当。你放心好了。”

    荆轲点点头,长长地透口气,没有说什么。

    “经过情形如何?说与我听听!”

    “比你想象的还好!樊将军从容赴义,如浩然还乡。这才真是勘得透生死关头的人!”

    “既如此,你应可问心无愧,何苦忧戚?”

    “我也想这么想。无奈,身历其境,感受不同。我从未杀过人,不幸之至,第一趟就杀了个无辜的人!”

    “咄!”夷姞怜爱地责备,“照你的想法,倒像樊将军是枉死的人!岂不辱没了他重于泰山的一死?”

    “你责备得对!当时我就不敢流泪,怕我的眼泪亵渎了樊将军。”

    “樊将军死而有知,一定在九泉之下感激你!他的余生凄凉得很,这一死却是极其珍贵,名垂千古,死而不死!”

    “真是这样吗?”荆轲极注意地问,眼中闪耀着欣慰的光芒。

    “自然。这是极简单的道理。你也跟哥哥一样,心情震动,人变得笨了,连一些极简单的道理都想不通。”接着,夷姞把太子丹张皇失措的情形,当作笑话般说了给他听。

    “这就是我事先不肯告诉他的原因。”荆轲停了一下说,“不过,我也强不了多少!只临场的那一刻,能够镇静不乱,事后就不行了!如果没有你,我真怕我会崩溃。”

    “现在呢?”

    “现在心里舒服得多了!噢,有句话趁我此刻想起,早早告诉了你:等嬴政一死,务必为樊将军好好发丧!”

    “这还用你叮嘱?哥哥当然会这么办的。还有——”

    夷姞猛然惊觉,赶紧举手掩住了口,偷觑着荆轲。

    由于她的神情过于奇特,反更引起荆轲的注意。相处至今,无话不谈,彼此的了解,如见肺腑,所以差不多已没有什么忌讳可言。唯一的例外是,自结为夫妇以来,夷姞从不谈他成功以后如何。

    于是,荆轲恍然省悟她这一奇特神情的由来了!

    她失惊的,正是她几乎触及了忌讳。当秦庭一击,独夫伏诛,太子丹的苦志得伸,樊将军的大仇已报,此时真相尽白于天下,原来燕国并非修好,荆轲亦非使节,而樊於期是自甘授首,助成大事,众口相传,说燕太子丹媚秦杀樊,原来也只是瞒人耳目的一计。这一来,燕太子不义之名,自然昭雪,樊於期身后哀荣,亦可以大显,但是荆轲呢?

    荆轲一定遇难!燕国也一定会为他发丧,而且规模必然比樊於期的丧事更来得盛大。这是夷姞由谈樊於期的身后而联想到的,可是她不敢说,并且怕他会发觉,所以才有那样惊惧的表情。

    “夷姞!”荆轲在心里说,“你绝顶聪明,而这个想法错了!你当它是忌讳,以为谈到那一死会叫人难过,不会的!我不在乎。我只不放心我死了以后的你……”

    这才使得荆轲真的难过了。然而他也跟她一样,不敢说破。他们都是万分凄苦的心情,却都是只想到别人,未顾到自己。

    由于两人都想隐藏心事,因而都很谨慎地避免谈到入秦以后的一切。荆轲觉得有一层须得表白,他在刺杀嬴政时,决不会像今天这样震动不安;但是,这话此时不方便说了。

    不说,实在不安——怕夷姞会怀疑他的胆量,因而替他担忧。想来想去,还是要说。

    “我想你或许会奇怪,何以我对一条人命,看得如此器重?照这样子,我或许下不了手去杀嬴政。是吗?”

    “不!”夷姞脱口相答,“我不知道你怎会想到这些话,我可是没有想到过。”

    “那么,现在你是知道了。你想,我会不会这样?”

    “不会!”

    “为何不会?”他怕她是故意不肯说真话,所以要她提出解释。

    “这就是你不同于亡命之徒的地方。”夷姞从容答道,“亡命之徒拿杀人不当回事,因为他不懂生命的意义,更不懂勇与怯的道理。宫中有个侍医,技艺精妙,为人施刀圭,谈笑自如;但遇到他的爱子得病,他自己不敢置药。凡出于爱,勇者可怯,怯者可勇。你何爱于嬴政,为何下不了手!”

    “啊!”荆轲高兴地笑道,“你讲得比我自己还透彻。”

    然而,夷姞实在不愿意多谈这些道理。在这炎炎夏日,应付了这么一场变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