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旌旗_第74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74节 (第3/3页)



    李重闻言很不要脸的一阵大笑,好像甘宁说的是真事一样。

    接下来的几天,众人每日训练兵卒,静等大战到来。

    建安三年一月,蓄谋已久的曹cao终于放出胜负手,派兵偷袭乌巢,火烧袁绍的粮草。

    和历史上一样,曹cao顺利的烧毁了袁绍的存粮,趁着袁绍军心浮动,在官渡大败袁绍,袁绍只带着八百精骑逃回河北(黄河以北),剩下的兵卒被大河所阻隔,大多数被袁绍收编。

    但官渡之战和历史也有一些偏差,首先就是袁绍的损失并不像历史上那么大,也许是因为李重占据并州,袁绍实力有些削弱,所以袁绍出于谨慎,并没有把兵力全部带过大河,黎阳城内就屯兵三万,其中就有袁绍最精锐的大戟士。

    还有就是张合高览并没有投降曹cao,而是随着袁绍一起撤回黎阳。

    但是黎阳城内并没有多少粮草,袁绍只能向邺城撤退,曹cao当然不会放过乘胜追击的机会,收拢袁绍败军之后,尾随袁绍渡过大河,袁绍一直退到荡阴县,终于被曹cao追上,双方在荡阴展开一场攻守之战。

    此时双方的兵力对比是这样的,袁绍有兵卒三万人上下,不过除了大戟士,精锐的兵卒不多。

    而曹cao收拢袁绍败兵之后,兵力达到八万余人,当然,曹cao如果将袁绍的败兵全部招降,肯定会超过这个数字,不过曹cao不可能让自己的军队中有太多的降兵,那太不稳定了。

    所以曹cao有计划的招降了一部分袁绍败军,留下大约三万人作为它用,率领五万人马追过大河。

    现在李重和曹cao的兵力加起来有接近八万人,袁绍在荡阴县有三万人,邺城有三万人,兵力共计六万人,兵力相差并不悬殊。

    但是李重和曹cao的军队士气正旺,这也是曹cao敢于渡过大河追杀袁绍的主要原因,曹cao不想给袁绍喘息之机,原因很简单,只要给袁绍一点点时间,以冀州的富庶,招募十万大军易如反掌。

    今天拼死拼活的多码了一章,发三章!

    第一百七十章胜胜负负

    更新时间:20120904

    第三更!求收藏啊!

    荡阴县内袁绍一脸阴沉的坐在帅位上,一众文武小心翼翼的站在两边,大气都不敢喘一下,现在袁绍正在火头上,谁也不敢触袁绍的霉头。

    袁绍现在很为难,他想回兵邺城,回兵邺城并不是应为荡阴县缺粮,袁绍一点也不怕缺粮,粮食没有了,不是还有……人rou吗?

    主要原因是荡阴县这破地方根本就不能久守,根本就驻扎不下三万大军,再加上数万居民,那真是接踵摩肩,曹cao随便弄个投石机,一颗石弹下来,都能砸死好几个人。

    但是、回军邺城那是那么简单的,荡阴县到邺城要有一百多里的路程,这还是直线距离,更重要的是这条道路比较平坦,极其适合骑兵作战。

    袁绍如果敢离开城池的保护,光是曹cao的五千虎豹骑就能将袁绍的三万大军一网打尽。

    必须要说明一下,袁绍不是舍不得这三万大军,没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可是丢了这三万大军,就算袁绍轻骑跑到邺城,还拿什么守城呢?曹cao和李重加起来有八万大军呢,难道还能指望邺城的两万老弱病残?

    想要指望邺城的审配袁尚出兵接应也不现实,袁绍虽说不怎么看得起李重,但他也知道,不能指望邺城的两万二线军队能和李重抗衡。

    所以想要安全的回到邺城,还要靠自己。

    想到这里,袁绍沉声问道:“诸位,大家说说现在该如何破敌?”

    袁绍用悉翼的目光看了一圈,却发现没有一个人答话,不免心中气闷,正要再问一遍,就听到鞠义高声道:“现在有什么办法呢,本来就不应该渡河攻打袁绍的,依我看还是固守荡阴县,派人去找援兵为上。”

    “哼!”袁绍冷哼一声,怒道:“鞠义退下!再要多言,定斩不饶。”

    鞠义也不争辩,只是冷笑一声,退了回去。

    鞠义这么做是有原因的,说起来鞠义这个人很有能力,一手调教出来的先登营战无不胜攻无不取,当年界桥之战要不是鞠义全歼了公孙瓒的白马义从,袁绍能不能击败公孙瓒都不好说。

    按照鞠义的功劳来说,他的地位应该在颜良、文丑、张颌、高览四人之上,但实际上,鞠义的地位远远不及上述四人,原因很简单,鞠义这人恃才傲物,而袁绍这人又有些任人唯亲,所以要袁绍很看不上鞠义。

    不过鞠义这人确实有些战略眼光,这次南征曹cao,武将之中唯一表示反对的就是鞠义。

    而文官之中,表示反对的就是沮授和田丰,田丰还在邺城的大牢之中,沮授却被曹cao处死了。

    鞠义这个人虽然高傲,但也是有朋友的,比如说沮授,二人都是冀州降将,本来就有些交情,再加上都有些才气,对军政大事的看法也不尽相同,随着时间的推移,二人慢慢变成挚友。

    这次沮授被曹cao处死,鞠义就十分悲痛,同时也憋了一肚子气。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