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娘和离之后(科举)_第23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3节 (第2/3页)

以贵心情大好的拿走一大串铜板,低声道:“看来夫子并非粗犷之人嘛,这种小事都替你想好了,得,我拿一串,剩下的都归你,毕竟你是案首,出手大方些,别让城里的人觉得你小气巴巴。”

    盛言楚嘴角浮起一点笑意:“都听表哥的。”

    说着两人大步往人堆走去。

    散了赏银后,盛言楚又被一众官差围着贺了一圈好话,得之盛言楚和孟双想熟,几人看盛言楚的眼色立马变得更加火热起来。

    静绥县的县令姓刘,见到孟双领着盛言楚进来后,刘县令笑出满脸的欣慰,放下官架子拉着盛言楚来到几位京官面前。

    这些人大多和康夫子的年纪差不多大,其中康夫子着重介绍的吏部老大人也在其中。

    这位老大人姓路,路老大人不似其他几位大人对着盛言楚展露了笑容,而是冷着腔调问了几句有关学业上的事,其余的就没有了。

    有了那次在礼院门口的初次见面记忆后,加上这回,盛言楚算是明白了这位路老大人是个面冷心热的人,拱手拜过后,盛言楚小小的叹口气去了刘县令那边。

    刚挪一小步,他就听到身后路老大人在和身边另一位大人窃窃私语,他微微的顿住脚竖起耳朵。

    “这小子不卑不亢,胜过京中不少富贵家的公子哥,倘若他生在世家,定有另一番作为。”声音中藏着神采飞扬。

    盛言楚听得面色酡红,哑然失笑。

    看来这位路老大人挺闷sao的嘛,想夸他就直说呗,何必藏着掖着。

    吃了几杯酒后,盛言楚身为案首,举杯笑着作了一首赞春的五言诗,有了盛言楚做榜样,其余九人纷纷起身效仿作起诗文来,一时间满座文气洋溢,笑语不断。

    “盛言楚,”突然间,刘县令放下了酒盅,嘴上的笑容依然挂着。

    盛言楚被这群学子灌了七八杯酒了,当下小脸红扑扑的,头有点犯晕。

    乍然听到有人喊他,他忙拍拍胸脯小小的打了个酒嗝定住身子。

    刘县令今天十分开心,他在静绥县县令位子上已经坐了六年有余,这会子正愁升迁无望,谁知上天派了盛言楚过来。

    前些天身边的师爷笑道:“大人,您如今就缺一契机,隔壁县令去年升迁为的什么?还不是因为他手中有了一个大孝子,咱们静绥一时半伙是拎不出割rou喂母的感人孝子,但咱们有四场发案第一的秀才公啊,若是大人向上面报了盛秀才的事,何愁升迁?”

    刘县令听到这句话有些眼热,生出几分别的想头来,却又转念一想,道:“这盛言楚才学是有,胆魄亦有,在礼院被小人诬陷时能临危不乱是个好的,只不过……”

    “大人是担心盛言楚年岁太小,若是定了此人为案首,恐不服众?”

    师爷不愧是解语花,刘县令立马点头

    师爷忙笑道:“朝中尚且有八岁稚儿断京城案子,咱们推出一个九岁廪生秀才又怎么了?”

    师爷口中的八岁稚儿是世族路家的孩子,正是这次来静绥县做副学官路老大人的长房嫡孙。

    那一年京兆府有人抱着襁褓幼儿申冤,痛斥京中一官员家中主母要抢她的孩子,那京官家大业大,导致妇人无退可退,只能去衙门口跪了三天三夜才得以见到京兆府尹大人。

    京兆府的人早已被京官收买,当庭将襁褓幼儿判给了京官一家,妇人哭天呛地的在街上喊冤枉,这时一八岁小孩站了出来。

    这人就是路缙,路缙带着妇人重新来到京兆府门前,因领头的是路家的人,此案在京城引起轰动。

    最终在路缙的滔滔指证下,此案终于清白,最终妇人得偿所愿抱着襁褓幼儿顺利回家去了。

    路缙因此名声大作,一跃被选为太子的侍读书童。

    其实这件事并不久远,不过是前年发生的事而已,所以当刘县令回想起此事时,原本想点盛言楚为第二名的想法一下抛之脑后。

    有了路缙的“前车之鉴”,刘县令不假思索的圈了盛言楚为四场发案的头名,并连夜将消息递给了郡城的郡守大人。

    待拿到郡守大人发过来的升迁条子后,刘县令喜得在衙门来回踱步,立马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