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6页 (第1/2页)
郑文仲说道。 “秋收在即,新一轮的稻米又快入谷仓,米商应该不会牟利多少吧?” 吴静香不太肯定,“何况这糯米,栽种的不多,又不是寻常种的稻米。” “就是因为少,更容易哄抬价格。 为师更担忧糯米价高之后,来年百姓会加大糯米的耕种,寻常吃的稻米少种,来年米量减少。” 吴静香细想,师父的担忧不无道理。 糯米砂浆建造法推广之后,普通的百姓人家定然舍不得花钱买糯米建房子,而富足之人,在建新房之时,必然会舍得。 另外大齐朝的朝廷的土木工程,例如城墙、河堤,修建行宫,必会用上糯米,一来二去糯米用量大大增大。 短时间内,糯米产量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百姓因利益使然,必定多种糯米稻。 哎,思量想去,还是生产落后。 今年在百姓人家推广糯米砂浆建造,无外于痴人说梦,元宵给了她一个坑。 师父给他们看的书中记载,“今一夫挟五口,其服作者不过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 百亩之收,不过二十锺。” @1吴静香稍微换成后世的算法,亩产200斤左右,这还是精耕细作之后的最高产值,可能还达不到200斤的标准,150左右也有可能。 县志嘛,官方说辞,肯定是往好的说,某跃进时期更为夸张,她懂的。 不过在后世有了袁爷爷的杂交水稻,亩产七八百斤还是有的,一对比,大齐朝的稻米产量真的很低。 思量间,吴静香不由地跟着师父走到河边,这才看清了这数十个大汉是在舂米。 他们一人一手拿着一根大棒槌,底下一个盛器,简单地描述便是放大版的捣药罐。 用棒槌不断地砸谷子,把米糠砸掉。 舂米是一个繁重的劳务,它并不复杂,却是一个力气活。 要舂一臼米,至少两三百下,花费半个时辰。 譬如这些舂米的男子,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木叔,这是?” 吴静香忍不住开口,她爹爹之前都是买已经舂好的大米回家,她不知舂米还在使用这些简单的工具。 “今天去米铺,这糯米舂好已经卖光了,我就买些回来自己舂。” 木叔解释道。 为了更好的保存稻米,基本上大米是现吃现舂。 吴静香瞧着大汉重复的机械动作,询问师父道,“大齐所有的大米都是如此脱粒去糠。” 郑文仲不知自家徒儿为和如此发问,点头应道,“嗯。 大齐很多女子犯罪之后,会被罚去舂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