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阈值(一) (第1/2页)
(壹)粟米 陕北黄土高坡,大部分村民没见过江南白花花的稻米,只见过黄澄澄的粟米。 胡粟米为什么叫胡粟米,就是因为家里穷,一天二顿粟米粥都喝不上。 爹娘总是唤她,“粟米,粟米。” 仿佛家里真有吃不完的粮食。 村南头的冯九家,是当地的土地主,大户。祖上中过举,到他这代,人丁不旺。冯九没有兄弟,取名九,就是听个吉利。三四月份,青黄不接,冯九过了他五十岁的生日。他琢磨着再娶一房姨太太,给他开枝散叶。 都说五十是知天命的年纪,他不认。膝下十二房老婆,也就五姨太生了个带把的儿子,其他好几个娃儿,都是赔钱货。 冯九看上了胡粟米。 十六岁的胡粟米,常年营养不良,干瘪瘪的瘦,双手掐她的肩,一把硌手的骨头。 “老爷,您怎看得上她?”五姨太因生了儿子,冯家有她的话语权。 “她太瘦了,不利生养。”大太太也如此说。 “喂她吃些羊rou,喝些滋补的大红枣汤,半年就能白胖。” 冯九打定了主意,他的女人们不过就是唠叨几句,改变不了。他就是看上了胡粟米的脸蛋,黄土高坡这种缺水的地方,她的眼眸却能汪着水,勾他心魄。 穿着窄脚裤的苦力把两大口袋的粟米抗进了胡粟米住的窑洞。 胡粟米的娘解开系口袋的麻绳,粗糙总是洗不净的手伸进去,捧出了黄澄澄的粮食。“是粟米,粟米你来看,是粟米。” 粟米瞪眼,直吞口水,她饿。 “粟米她娘,冯家送来的,换粟米做第十三房太太。” 冯九没来,派了家里的长工石柱,把两口袋粮食送过去,胡家肯定应了。 他知道,胡粟米家里穷,上顿没下顿,这两大口袋粟米,两百斤,够胡家吃一年。 “什么第十三房太太,就是小老婆。”胡粟米的爹嘴里吧嗒着旱烟,没说应也没不应。 “冯老爷说明儿就是吉日,晚些媒婆给粟米送两套干净衣裳。” 窑洞气闷,石柱捎完话,就要走。 “两口袋粟米不够,要五口袋。”年轻女孩的声音,带着甜美稚嫩。胡粟米开了口,直勾勾瞪着眼看系口袋的麻绳。 “那我回去跟冯老爷说。” 石柱转了身,窑洞的破门合上了,粟米盯着被风吹得胡哒哒,破败的窗户纸。 “五口袋,冯九也会应。” “她真这么说?”石柱把她的原话学给冯老爷听,冯老爷伸着脖子一脸意外。 “五口袋,她值这么多粮食吗?”五姨太冷笑,当初她嫁过来,不过也只是两口袋的面粉。 冯九踱步在厅堂走过两个回合,“五口袋就五口袋。” 果然,不出胡粟米的预料。傍晚太阳还没下山,再加的三口袋粟米和两套新做的衣裳就送到了。 “粟米,冯九五十了。”粟米的娘拉扯她破旧的袖口,撕啦一声,不想生生拽出个大口子。 “娘,五十咋咧?他家有粮食,我能吃饱。” “五口袋粮食能吃两年,两年后咋整?”粟米的爹把铜烟嘴往地上磕打烟灰,哒…哒…一下接一下。 “娘去给你烧点热水,洗洗身子。” 冯九家是三进深的宅院,前院会客,后面是正房,再往北的院依次住了姨太太,丫头,厨子和长工。 冯九亲自张罗收拾正房院西头的屋子,吩咐下人,“把这大红帐子挂上。” 五姨太就站旁边指划,“对,歪了,往左,再往右点。” 门口也站着好几个来看热闹的其他姨太太,老爷娶亲两三年就来一出,见怪不怪。 “这屋子十二姨太才住过,不会不吉利吧。” 冯九听到这话,心下登时不爽快。他往人堆里瞅,想把说这混账话的婆娘拎出来。姨太太们眼见老爷目光袭来,吓得个个低头不作声。 冯九瞅也是白瞅,他竟辨不出是谁说的,在他耳朵里,每个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