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道天下_武道天下 第315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武道天下 第315节 (第2/2页)

,隐约有点怕武信反悔的意思。

    ……

    明月初升,繁星点缀。

    五艘状若庞大海兽的大龙船,缓缓开入东都港口。

    原港口官员,早就率众等待,热情迎接。随后,当众和邪武王代表长孙无忌,交谈一番,很“体谅”地继续把四艘大龙船,借给功高盖世的邪武王,返回江都之用。

    此外,原本留在东都的句容军卒,包括之前被淘汰的十余万罗武军,已经被安置在两艘大龙船上,就等着邪武王前来领走。

    大约一个时辰时间,邪武王阵容,共为七艘大龙船,便离开港口,沿着大运河继续南下,并未多逗留。

    “其实……此次最大的漏洞,是这六艘大龙船(一艘原就属于武信)。尽快赶回江都的理由,根本经不起推敲!”

    站立船头,看着远古巨兽般的东都,缓缓远去。长孙无忌忍不住提醒道,就像是在自言自语。

    “大龙船啊!南方水多,更需要船只战舰,反正碰上了,不要白不要!没有主公,李唐岂有今天?他们吃rou,总得留点汤给我们啊!”闻人仲忍不住插言道。

    这就是武信和李渊的商谈结果。

    当众演了出戏,李唐再附送两艘大龙船,换取武信对东都易主的无视。

    其实,原本武信还真没想过多要两艘大龙船,也没想带走被淘汰的十余万罗武军。只是想带走句容之人,以及越王杨侗,连打赌输给武信的李世民,也没打算带走。

    不过,以上是武信的底线,自然不会明说,只是很慷慨地直接表示只带走自己的属下。

    李渊自行脑补,就以两艘大龙船和十余万罗武军,换取越王杨侗和儿子李世民,算是和平解决问题,皆大欢喜啊!

    武信也知道大龙船是“故作不知东都情况”的最大破绽,但是,经不起大龙船的诱惑。如果真要做戏做足,连借来的四艘大龙船也得还回去,就是六艘……

    六艘大龙船,在内陆可能作用不大。到了南方,影响就大了,有钱也没地方买,更没时间等待制造!

    长孙无忌沉默,他也清楚六艘大龙船的巨大价值和作用,值得冒点险。

    明机先生眼神复杂远眺东都,叹息道:“李唐,崛起了啊!以如今李唐势力,加上天下形势。朝廷想攻陷东都,镇压李唐,不大可能了……这就是天意吗?”

    众人默然,以李唐的人才济济,攻陷东都只能强攻,朝廷确实不大可能,分不出时间和军力啊!

    “主公算无遗策,属下拜服!”

    明机先生看向武信,眼神炙热躬身赞道。顿了下,期待接道:

    “这就是天赋!如果主公修行命运之道,必能大成,算尽天下!”

    众人反应过来,如见神人看向武信……

    要知道,武信对命运卜算之道,并不精通,就已经神谋鬼算。要是修习了呢?

    武信故作高深和无奈叹道:“尽力吧!人生……有得有失,难以兼得!”

    心中所想却不一样。

    自己的谋划,跟算无遗策毫无关系,只是借助前世记忆罢了。

    但是,如今大势越变越厉害,就算武信全力纠正轨迹也没用。

    此次李唐,武信就算错了,以后优势还在吗?

    第0367章 乱世烟尘

    邪武王武信,离开东都五天后。

    李唐掌控住东都大军,彻底控制东都,便正式昭告天下,举旗起兵,并立越王杨侗为帝,李渊自封为唐王,改元皇泰,杨侗称皇泰主,亦称皇泰帝。

    次日,喊出“伐无道,诛暴君,清jian臣”的口号,兵出东都。

    此事一出,天下哗然。

    紧随着楚国公杨玄感起兵造反,又有个大隋重臣起兵,还是大隋皇亲国戚之唐国公。

    要知道,国之重臣起兵造反,影响比普通起义军大得多,这也是杨玄感起兵,顿时引得大隋帝国震怒,八方隋军围攻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次唐国公更绝,不但窃取东都,并立了杨侗为帝,更改年号,当文武圣帝杨广已死吗?

    更恶劣的影响是,短短数日,很快就有不少著名人物跟随起兵举旗,给人种约好了的错觉。

    唐弼、张大彪、宗世模、刘迦论、郑文雅、林宝护、司马长安、刘苗王等等,足有二十几处,不是地方豪门,就是一方名士,要么一方镇守或大将,或是一流势力。

    光看此次起兵之人的身份,档次比以前高多了,意义自然不同。

    此次,确实是动摇大隋帝国的根基了,连号称擎天巨柱的不破天都,也直接损失一个,这个最致命,影响最大。

    如此大规模的造反,大隋帝国军队再多,也顾不过来了。

    当天朝会,杨广雷霆震怒,当朝连下数道圣旨。

    原本负责平定南方的“大隋第一猛将,大隋九天王之御天王”鱼俱罗,临时调往河南郡,力求以最快速度,镇压唐国公,拿回东都,挽回恶劣影响。

    此外,还有左屯卫大将军吐万绪、虎牙郎将公孙上哲、武贲郎将陈棱三大名将,协助御天王鱼俱罗,围攻河南郡,兵指东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