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滑的我成了短道速滑大魔王_花滑的我成了短道速滑大魔王 第30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花滑的我成了短道速滑大魔王 第30节 (第2/3页)

控制和选择,另外就是南韩的传统优势,耐力素质出众。”

    会议室里,众位教练你一言我一语的,把南韩的技术优势又重新梳理了一遍。

    但说完之后,教练组的所有人面面相觑——南韩的这些技术,说来说去,终究还是那老三样,就是基于短道速滑的基本滑行要求,只不过南韩把这些基本要求算是做到了极致。

    可这样做其实也有一个很大的难题存在。

    “林指导,南韩的训练方式我们也知道一点,但是他们的训练负荷量,未免也太大了一点,这对选手的长期职业发展,其实不太友好。”

    是了,南韩在短道速滑项目上的训练,一向以高负荷著称,每天都有高强度的训练,通过高强度的反复练习,自然而然地让南韩选手有了扎实的滑行基础,包括他们在1500米项目上的超强耐力,也有一部分取决于此。

    南韩那种强度的训练负荷,当然有利于选手实力的短期快速提升,但是这种强度水平的训练,也同样令南韩选手的身体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极容易崩溃。

    与此同时,南韩的优势也在于他们的短道速滑确实是世界顶级的水准,国内的备选运动员基数庞大,这让他们在有前一代选手倒下时,随时都能够有新的梯队后备成员顶上。

    这种割韭菜式的训练和成长方式,让南韩的短道速滑项目选手之间竞争激烈,甚至时不时地有负面新闻传出,但同样地也让南韩的短道速滑确实长时间地能够处在世界领先实力。

    华国的国家队里,当然不可能采用南韩的那种训练模式。

    比起短期内的割韭菜式拔苗助长,华国更趋向于对一名选手的长期培养——所以南韩的那种超负荷量的训练,原本是不在华国的考虑范围内的。

    林国斌拧了拧眉头,显然是正在思考先前那位教练所提出的悖论问题——华国队与南韩的训练风格是不同的,华国队确实不可能考虑南韩的那种训练强度。

    会议室里,教练们在拧着眉头冥思苦想,边上如苏凉、尚飞、孙睿翔他们这些选手,则只是在边上安静地听着。

    直到这会儿,一个冷静的声音从选手们所坐的方向传了出来。

    “林指导,我想,我们要避免南韩的那种超负荷量的训练方式,但是或许教练们一直以来都陷入了一个误区——滑行基础训练,并不等于超负荷量的训练。”

    说话的人自然是苏凉。

    他没打算多说什么,国家队的教练组对于选手们的训练,是有多重的考量方案的,过去跟着他爹训练时,他爹也跟他解释过许多不同训练方案的个性化制定难点在哪里,如果只让他说出自己的训练规划,他还能够给出建议,但让他讨论整体选手的训练方案,他能够给的建议有限。

    苏凉只是点出了最基本的一个逻辑陷阱。

    很明显,国家队的教练组们其实是陷入了逻辑怪圈,以至于完全忽视了这个原本显而易见的问题。

    在苏凉的提醒之下,在座的教练组成员们纷纷拍了拍自己的额头——这么简单的一个逻辑问题,他们居然都下意识地忽略了!

    其实这也和当前阶段国内短道速滑训练理论不完备有着不小的关系,包括先前开口的那个教练提出的‘训练负荷’,这在国内也属于十多年前才刚在国内被提出的概念。

    理论上的不完备以及对南韩训练方式的否定,让教练组下意识地也将‘增强基础训练’和高强度的南韩训练模式划上了等号,以至于没能想起来这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那天的复盘会议之后,国家队的教练组似乎打开了一个新思路,短道速滑队的选手们在接下来的训练中,基于滑行基础的训练也得到了明显的增强。

    ***

    随着夏训期的推进,短道速滑和花滑这两个项目的训练都有条不紊地推进了下来,而这两个兄弟项目在这一个夏训周期中都不约而同地增强了‘滑行基础’这项训练的重要性。

    当然,除了滑行基础之外,其实还有一些其它的细节变化。

    这天,在例行的起跑衔接训练结束后,裴景又一次看到苏凉在常规训练结束后,又开始自己的加练了。

    ——“苏凉,超出训练返回了,不需要滑行那么多!”

    裴景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看到苏凉的衔接训练时,很有些不理解,为什么苏凉在这个起跑衔接训练中,会跑出那么多没有必要的距离。

    按照裴景他们的训练要求,选手们在起跑线接训练中,需要做到的是,从静止的预备姿势到起跑疾跑再到进入直道滑行,到这儿也就差不多结束了。

    运动员所需要做的,是做好从‘预备’到‘起跑疾跑’到‘衔接直道滑行’的这一系列的动作和练习,然后反复增强这方面的训练,提升起跑到衔接滑行的流畅程度和速度。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